:::
目前百老匯的大熱門《獅子王》一劇的宣傳品。(本刊編輯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奬不奬,有關係

「奬」明正身、利上加利

東尼奬:美國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指標

去年已經邁入第五十二屆的東尼奬,是百老匯戲劇界的一大盛事。它對百老匯的重要性,就如同奧斯卡金像奬與好萊塢的關係一般。它不但是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展現,也是百老匯興衰的最佳指標。本刊特地邀請作者從東尼奬的主辦單位、評審制度、頒奬典禮等角度來爲我們介紹,這個專門爲在紐約百老匯劇院上演的戲劇與音樂劇所設立的奬項。

 

文字|張明傑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班研究生

去年已經邁入第五十二屆的東尼奬,是百老匯戲劇界的一大盛事。它對百老匯的重要性,就如同奧斯卡金像奬與好萊塢的關係一般。它不但是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展現,也是百老匯興衰的最佳指標。本刊特地邀請作者從東尼奬的主辦單位、評審制度、頒奬典禮等角度來爲我們介紹,這個專門爲在紐約百老匯劇院上演的戲劇與音樂劇所設立的奬項。

 

文字|張明傑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班研究生

假如你最近要來紐約看百老匯舞台劇,面對每天同時上演的三十幾齣不同的戲,而不知道如何選擇,這三年的東尼奬(Tony Award)得奬名單可能是個不錯的消費指南。去年勇奪六項大奬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正是目前百老匯當紅的新編音樂劇,門票老早就被預訂到將近一年之後了。得了三項演員奬的重演音樂劇《酒店》Cabaret也是一票難求。一九九七年拿下六項東尼奬的《芝加哥》Chicago,與一九九六年榮獲四項東尼奬(包括最佳音樂劇奬),外帶一座普立茲戲劇奬的《房租》Rent也仍然在百老匯持續熱賣中。

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展現

去年已經邁入第五十二屆的東尼奬,是百老匯戲劇界的一大盛事。東尼奬是專門爲在紐約百老匯劇院上演的戲劇與音樂劇所設立的奬。它對百老匯的重要性,就如同奧斯卡金像奬與好萊塢的關係一般。它不但是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展現,也是百老匯興衰的最佳指標。由於它給奬的對象是過去一個年度中在百老匯登記有案的四十幾個劇院中上演的新製作,因此,觀察東尼奬的提名與得奬名單的數量及品質,就可以了解這一年百老匯戲劇工業的成果與走向。

去年是百老匯史上十分風光的一年,觀衆超過一千一百萬人次,票房總收入超過五億五千萬美金。由去年的得奬名單看來,百老匯的新製作主力漸漸由來自紐約以外地區的製作主導。得奬作品有來自好萊塢、加拿大、倫敦以及愛爾蘭,演員也有來自蘇格蘭、愛爾蘭及澳洲等地。最佳編劇更是由一位伊朗裔法籍女作家獲得。顯示百老匯娛樂工業有重新振作的傾向。

得奬成爲賣座保障

長久以來,由於百老匯的作風保守,市場上充斥著上演多年的老戲及舊作重演的製作。百老匯已不再是紐約戲劇創意與活力的中心。許多當代的劇作家、劇團與外來的優秀團體轉而選擇外百老匯及外外百老匯作爲舞台。難怪有人戲稱百老匯爲美國的「戲劇動態保存博物館」。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東尼奬給奬對象僅限於百老匯的作風十分保守,但是它強調新製作的規定卻也持續地刺激新的百老匯製作推出。這股推出新製作的動力,在每年東尼奬入圍截止日期前幾週最爲明顯(通常是四月底)。根據一九九六年的統計,平時百老匯大約一週一檔新戲,而自三月下半到四月一共有十七檔新戲,特別是四月底,一週有五、六檔新戲一口氣推出上演的盛況。當然,商業因素影響很大。東尼奬的入圍與得奬是最佳的宣傳與免費登上媒體的機會。尤其當東尼奬的電視轉播已經成爲全美國,甚至全球性的話題時,得奬或不得奬,已經超越了劇評好壞的影響,成爲主宰一檔戲能否長久存活的生死問題。

每當東尼奬提名宣布之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一些票房不甚理想,而又與東尼奬提名無緣的演出。這些製作可以在提名公布後幾天內提前宣布下檔。而相反地,獲得東尼奬肯定的演出,特別是音樂劇,觀衆人數立刻激增,儼然成爲新的紐約市觀光焦點。許多演員的合約中也有一旦提名或得到東尼奬就立刻加薪的「東尼條款」。在百老匯商業製作的思考裡,東尼奬是與大牌明星及英國劇作家並列爲一般公認使百老匯戲劇賣座的三大因素。在許多商業劇場製作人都把東尼奬當作很重要的行銷工具時,給奬本來象徵的榮譽與肯定的本義,便常常被忽視掉。而當年東尼奬的創設由來更與這種商業行銷大不相同。

主辦單位

東尼奬的全名是「安東妮特.裴瑞奬」(Antoinette Perry Awards),是爲了紀念這位安東妮特.裴瑞女士(1888-1946)而設立的。安東妮特曾經是演員、導演、製作人、以及美國劇翼隊(American Theatre Wing)的董事長及書記。由於她在美國劇翼隊的卓越貢獻,美國劇翼隊決定成立一個以安東妮特爲名義的紀念奬項,來奬勵對美國劇場有卓越貢獻的人士。於是第一屆東尼奬便於一九四七年開辦。

美國劇翼隊是一個以戲劇活動來做社會服務與敎育的組織。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一七年的「女藝人戰事服務隊」Stage Women's War Relief,在一次大戰時由瑞琪克羅哲(Rachel Clother)等七位戲劇界女士共同發起。她們的理想是運用戲劇人才來提供專業的社區服務及高品質的演出。當時主要是籌募款項、衣物、食品、以及舉辦勞軍娛樂演出。大戰結束後,「服務隊」改爲替受到戰爭影響的一般民衆提供服務。一九三九年因爲二次大戰而擴大其組織並改名爲「美國劇翼隊」。他們在各大城市舉辦「舞台軍友社」Stage Door Canteen,由女性志願義工提供歌舞娛樂演出,非常受歡迎。同時他們也推出正式的戲劇到偏遠的軍營與軍醫院演出。戰後他們不僅持續作爲劇場界的主要聯盟之一,也將服務範圍延伸到社區、學校、醫院、工廠,並定期舉辦敎育講座。當然每年一度的東尼奬仍然是他們最受矚目的活動。

評審制度

東尼奬目前是由美國劇翼隊和美國劇院與製作人聯盟(The League of American Thea-tres and Producers)共同主辦。東尼奬於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去年的東尼奬提名委員會由十九人組成。委員會在五月初公佈提名入圍者名單,由七百八十二位劇場專業人士與新聞界人士共同票選出二十一個奬項。東尼奬的奬項原則上並不固定,可以看當年的特殊需要與景氣狀況而有所調整。像它的燈光設計奬就是自一九七〇年以來才新增的奬項。而在一九八五年時,還曾因爲當時音樂劇太少而暫停頒發音樂劇男女主角及編舞奬項。

一九九六年東尼奬提名時還發生一件揷曲:由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電影《眞善美》的女主角)主演的《雌雄莫辨》Victor/Victoria是當時市場上兩大賣座音樂劇之一,但當時卻只被提名一項最佳女演員。雖然大家都看好茱莉安德魯絲會得奬,但她卻認爲這是提名委員會對該製作合作隊伍及整體戲劇成就的刻意忽視與汚辱的決定。(當年入圍的音樂劇都是由非商業製作單位推出,而四齣有兩齣非常不賣座而早已下檔。)茱莉安德魯絲公開放棄入圍資格以表示對東尼奬的抗議。

這個事件也促使主辦單位仔細思考東尼奬的提名過程及意義,例如提名委員的對百老匯專業的了解程度及其人數,以及給奬是否是以肯定作品的優秀表現爲重點,或是給奬已經附屬於商業運作的機制中。在劇場工作者的看法中,有人甚至反對給奬,認爲各人奬項破壞了劇場本質的團隊合作性,而戲劇的藝術性也不是靠名次與給奬就能以數量化的評比來肯定。也有人認爲給奬正是劇場工業將它自己同業的競爭給戲劇化,是劇場自我行銷的最好辦法。

頒奬典禮

東尼奬頒奬典禮原本是輪流在不同的百老匯劇院裡舉行,只能容納參加典禮的業界人士。自一九五六年開始電視轉播。前幾年由於百老匯的景氣不佳,典禮也幾乎淪爲劇場界的同樂會,收視率十分慘澹。爲了改善這個慘狀,東尼奬自從一九九七年起移到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舉辦,並且邀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蘿西歐唐娜(Rosie O'Don-nell)女士擔任主持人,擴大舉行的規模。頒奬典禮本身就吸引了許多現場的觀衆。(除了參加典禮人士之外,無線電城還可以再容納現場觀衆三千人。)透過電視媒體的現場轉播,將整個百老匯娛樂工業推到一年裡的最高潮。蘿西與東尼奬製作單位卯足了勁提升頒奬典禮的吸引力,企圖塑造好萊塢一般的光輝形象。在新的場地新的主持人下,外加面對同一時段ABC播出的NBA季後賽的競爭壓力,典禮的收視狀況仍比去年提升了35%,成功的捲起新的東尼奬風潮。估計全美有兩千九百萬名觀衆收看典禮的轉播。

蘿西歐唐娜在自己的節目《蘿西歐唐娜秀》中也不斷打廣吿,爲東尼奬的頒奬典禮與轉播造勢。蘿西自我標榜爲「百老匯的超級戲迷」。她的脫口秀每天早上十點播出,觀衆大多是家庭婦女。據統計這個族群也正是百老匯購票觀衆的主力。蘿西經常在節目中介紹她喜歡的百老匯秀,她甚至邀請過音樂劇《鐵達尼號》的全體演員在節目中表演一整段的歌舞精華。蘿西儼然成爲目前美國流行文化中的百老匯代言人。

整個百老匯生態,可以說不能沒有東尼奬與電視的結合。透過電視轉播,整個東尼奬成爲一場兩小時多的百老匯商業劇場的全球性的促銷活動。東尼奬塑造了一個夢幻的,不朽的,多采多姿的百老匯。大家仍然相信紐約是美國的戲劇文化首都,百老匯是這個戲劇之都的象徵。而東尼奬,正是向全世界推銷這個百老匯之夢不可缺少的夢工廠。

附錄:

目前東尼奬的二十一個奬項如下:最佳戲劇、最佳音樂劇、最佳重演戲劇、最佳重演音樂劇、最佳音樂劇歌詞與劇本、最佳原創音樂劇作曲、最佳戲劇男女主角、最佳音樂劇男女主角、戲劇類最有特色男女演員、音樂劇類最有特色男女演員、最佳戲劇導演、最佳音樂劇導演、最佳燈光設計、最佳舞台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編舞、最佳編曲。另外也不定期頒發特別奬給表現優秀的地區劇場以及個人終身成就奬。

參考資料:

1.《紐約時報》一九九五〜一九九九年相關報導

2.The Tony Award Book. by Lee Alan Morrow.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87.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