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一九九七年十月,分爲歌劇院、中劇場、小劇場的表演空間,已展開了馬拉松式的演出。
成立於一九九七年十月的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開幕期間的四個月演出,吸引了將近十二萬人次的人潮。除了事先特邀的國外團體,新國立劇場一律雇用日本國內的演員、劇團和樂團,以二至三年的規劃時間,展開歌劇院(Opera House)、中劇場(Play House)和小劇場(The Pit)三個表演空間,每年每季馬拉松式的演出。
啓用時間不到兩年的日本新國立劇場,竟能在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間,動用體制內的資源,自行完成十齣大型歌劇,如:今年一月底的四幕歌創《卡門》,二月中四景兩場的《天守物語》,四月底的三幕歌劇Die Fledermaus和兩幕歌劇《罪與罰》。另外,分別在歌劇院、中小劇場內,各有芭蕾舞劇《天鵝湖》、《吉賽兒》、《胡桃鉗》,現代舞劇《浮士德》、《愛麗絲》,現代戲劇如名漫畫家手塚治虫編劇、名導演佐藤信執導的音樂劇《佛陀》、《羅生門》、《第十二夜》,和大陸導演林兆華的北京三部曲系列之一《棋人》等含歌劇表演在內共計三十二個自製節目。
根據新國立劇場營業部經理池田溫表示,他們的組織是在日本藝術基金會Japan Arts Council的監督下,聘任三位藝術總監,分別就其不同專業如歌劇(火田中良輔)、舞蹈(島田廣)、戲劇(戲劇藝術總監渡邊浩子已於去年逝世),自由審核企劃和篩選節目,沒有所謂不透明的評審會議,所以節目優劣完全由這三位專業的藝術總監負責。至於製作經費則靠政府補助、企業贊助,和都會區觀眾的定期購票等三種來源維持營運。負責與國外節目協調、蒐集演出資訊的中村眞理,雖然對於表演藝術的景氣不甚樂觀,面對劇場內宏偉壯觀,但劇場外的建築卻如「家徒四壁」的窘態,她仍然抱持著敬業堅持的態度,對未來新國立劇場的遠景,還是有所期待。
最大型的歌劇院可以容納一千八百餘名觀眾,三層樓的包廂,並有左右和主、後等四座舞台,淸一色的木造結構,期望達到最好的音響效果。中、小劇場分別都有變換舞台結構的功能;除了鏡框式舞台之外,中劇場還能變化爲三面環繞的馬蹄形空間,小劇場甚至還可以變換出中央和四面環繞的舞台形式,以提供導演不同的演出選擇。中型劇場可容納一千餘名觀眾,而所謂小劇場也能包容三百至四百六十餘人左右,其型態與空間的多元,足以令每一個劇場導演或劇場工作者躍躍欲試。
文字|傅裕惠 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