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讓莎士比亞騎上它的符號斑馬。(取自青戲節發布的主題logo)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青戲節以莎士比亞重振聲勢 期待穩定發展的未來

這幾年因為經費問題,品質難以提昇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終於能夠因經費到位,早早宣布節目內容,將以莎翁為主題,把他卅七部劇作以及十四行詩,以演出、展覽、競賽、漫畫、讀劇、網路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觀眾,向大師致敬,同時也以莎翁為題目,讓中國青年戲劇人命題作文。這樣的氣勢,讓人興起期待之心,未來,是否也能如此穩定經營,成為北京這個「文化之都」的名片呢?

這幾年因為經費問題,品質難以提昇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終於能夠因經費到位,早早宣布節目內容,將以莎翁為主題,把他卅七部劇作以及十四行詩,以演出、展覽、競賽、漫畫、讀劇、網路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觀眾,向大師致敬,同時也以莎翁為題目,讓中國青年戲劇人命題作文。這樣的氣勢,讓人興起期待之心,未來,是否也能如此穩定經營,成為北京這個「文化之都」的名片呢?

北京是文化之都,表演藝術的質與量堪稱全國第一,此地發生的藝術節及展演季多不勝數,但能夠在國際上亮得出牌子的卻不多。音樂領域裡,「北京國際音樂節」和「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在規模及內容規畫上是比較突出的;舞蹈領域多年來只有雷動天下現代舞團創辦的「北京舞蹈雙週」是與國際現代舞趨勢接軌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是由專責基金會籌辦,電子音樂節由中央音樂學院籌辦,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發展;舞蹈雙週完全由民間籌辦,主事者曹誠淵可謂中國大陸現代舞之父,藝術節完全由其個人經費支撐,也能做到國際知名。

經費終於到位  青戲節打出莎翁招牌

相對於音樂與舞蹈,北京是有戲劇傳統的,其實更令人期待。不但有北京人藝與中國國話這兩塊中國最閃亮的話劇傳統招牌,而且有當代先鋒戲劇的實驗土壤,有最多的戲劇觀眾,天時地利,但北京的戲劇節則令人感嘆。在北京的圈內人都知道,「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和「南鑼鼓巷戲劇節」應該是北京兩張亮麗的戲劇名片,但可惜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這兩個已有七八年歷史的藝術節都尚未達到該有的高度。

原因有二。一是雖然這兩個戲劇節都號稱民辦,籌辦經費則完全來自政府,但弔詭的是,每年卻都因經費是否到位而極盡曲折,對藝術節的品質影響極大。政府的文化單位對於樹立北京的戲劇品牌似乎興趣不大,雖然經費不多(每個節每年約一百八十萬人民幣),但撥付並不乾脆。最嚴重的是二○一五年,導致青戲節草草開始,草草結束,完全棄守作為青年戲劇創作者發表平台的初衷;南鑼鼓巷戲劇節的主辦單位蓬蒿劇場,則要靠募集捐款才得以避免破產的窘境。原因二則是主辦者的心態,尤其是青戲節,主辦者抱定有錢就辦、沒錢就不辦的態度,加上缺乏策展的概念,規模大(一個月期間五十齣戲,近兩百場演出和活動)顯凌亂,又輕忽演出的條件,所以每年的演出品質都受盡質疑。

但今年情況似乎峰迴路轉,早在幾個月前就傳言今年青戲節的籌辦經費已完全到位,將要大展身手,果不其然,六月十五日,二○一六青戲節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為紀念莎士比亞四百周年忌日,青戲節將以莎翁為主題,把他卅七部劇作以及十四行詩,以演出、展覽、競賽、漫畫、讀劇、網路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觀眾,向大師致敬,同時也以莎翁為題目,讓中國青年戲劇人命題作文。青戲節如此大氣魄、創意十足的回歸,瞬間又讓人興起期待之心。對照已開幕的南鑼鼓巷戲劇節正因審批的問題,幾部國外引進的劇目只能在演出前幾天開票,而即將演出的劇目仍在排定檔期的尷尬情況,青戲節的聲勢似乎高了一丈。只是這兩個有相當同質性卻又隱隱相互競爭的難兄難弟戲劇節,什麼時候才能安穩地在內容上多多琢磨,提昇到城市名片的位階上?

上海新型態藝術節  讓北京汗顏

反觀上海這個一向被北京人貶為缺乏文化基因的商業城市,六月份在上海新天地舉辦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穗節,無論在節目的新穎型態上,與區域氛圍的契合度、表演空間的開發上,在中國都極具創新意味。更吸睛的是,十月份在上海的嘉定地區將舉辦互動戲劇節,內容都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表演藝術類型,尤其是幾檔極受矚目的科技表演藝術,戲劇節並且以創新、互動、科技與人文作為核心,如果真能名實相符,頗令人期待。這種創新型態、多樣性、依地區特質策展的藝術節在上海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時,不得不讓人回望北京,文化之都這頂帽子是否該撢撢灰塵了?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