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大師約第.沙瓦爾(David Ignaszewski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從古樂中回返歷史

約第.沙瓦爾 帶來十四世紀的跨文化之聲

西班牙古樂大師約第.沙瓦爾,再度率領晚星廿一古樂團訪台,這次將演出向十四世紀探險家伊本.巴圖塔致敬的作品,透過樂曲的鋪陳,樂迷將跟著探險家走過北非、阿拉伯半島、印度甚至中國,透過樂音,遙想那個以音樂交流文化,另一種「全球化」的想像。

西班牙古樂大師約第.沙瓦爾,再度率領晚星廿一古樂團訪台,這次將演出向十四世紀探險家伊本.巴圖塔致敬的作品,透過樂曲的鋪陳,樂迷將跟著探險家走過北非、阿拉伯半島、印度甚至中國,透過樂音,遙想那個以音樂交流文化,另一種「全球化」的想像。

約第.沙瓦爾與晚星廿一古樂團—漫步的心音朝聖者

11/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歐亞大陸的十四世紀是一個無聲卻喧鬧的年代。那正是東羅馬帝國最後歲月、鄂圖曼帝國正準備稱霸大陸、黑死病蔓延、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完成了《十日談》Decameron、蒙古王朝苟延殘喘、華人始探南洋、馬利帝國(Mali Empire)於西非崛起,強權消長、時勢流轉,紛擾卻迷人如我們所處的當代。然而,我們對這時代的聲音記憶卻是空白的。西方古典到十七世紀才因記譜法而能留下較有規模與系統的記錄,其他地區或許還保留了不少傳統樣貌,但演變痕跡早已無法判定。於是,擅長演奏維奧爾琴(Viol)的古樂大師約第.沙瓦爾(Jordi Savall)決定以音樂重建一趟時空探險。

跟著古探險家腳步  重探十四世紀音樂

一九四一年生於西班牙伊瓜拉達(Igualada)的沙瓦爾,在他的音樂裡一路向南,來到與西班牙塔里法隔海相望的摩洛哥的丹吉爾(Tangier)。七百年前,這裡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探險家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在他少年時期即循著伊斯蘭聖哲的腳步,前往麥加朝聖,一去卅年,跨越了北非、埃及、阿拉伯半島、斯瓦希里海岸、巴勒斯坦、敘利亞、安納托利亞、波斯、阿富汗,從喜馬拉雅山來到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最後抵達中國東岸。巴圖塔精通地理、植物學、伊斯蘭神學,十二萬公里旅程的觀察寫作,不但成了旅遊文學的濫觴,更讓他成為十四世紀以降最傳奇的探險家之一。

不過,這趟跟隨巴圖塔的十四世紀朝聖之旅,絕非沙瓦爾返古初體驗。十五歲的他首次拿起大提琴,自此開啟了他口中「悟得緣何而生之日。」接著,他又以古提琴(維奧爾琴)(註)尋訪伊比利半島的音樂遺產,投身於古樂復興,與歌者妻子費格拉斯(Montserrat Figueras)及樂手好友於一九四一年在瑞士巴賽爾成立「晚星廿」古樂團(Hespèrion XX);邁入廿一世紀更將樂團名改為「晚星廿一」(Hespèrion XXI),可看出沙瓦爾試圖讓古樂與時漸進的時代精神。事實上,沙瓦爾與「考據派」古樂學家大不相同,他不強求自蛛絲馬跡還原古樂的樣貌,反以採集到的曲調節奏作為骨架,讓樂手自由詮釋,為古樂注入生命力。「就像是你來到陌生國家,試著學習他們的語言,慢慢地這語言變得愈來愈熟悉,最後它就成了你的一部分。做音樂也是如此,你不能憑著理智去分析。」沙瓦爾說。

以音樂拼湊歷史面貌  另一種全球化想像

近年來,沙瓦爾的觸角愈深愈廣,以音樂拼湊過往時代面貌的企圖就愈發強烈。除了巴圖塔的探險傳奇外,當年非洲人被綁架到美洲的奴隸之路(受聯合國UNESCO 邀請所做的Las Rutas de los Esclavos 、西班牙文藝復興畫家葛雷柯(El Greco),皆是他的創作題材。在他心中,「古樂」並不限於「西方正統」下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樂器,反而呼應了數百年前以音樂交流文化,帶來另一種「全球化」的想像:沒有飛機、沒有遠端操控的跨國生意、沒有以理論建構的藝術學說、沒有各地複製的搖滾節奏,只有人們吟遊遠方,拿著六弦維奧爾古琴與阿拉伯蘆笛唱和,即興出幻妙樂音——這正是沙瓦爾為我們編織的,屬於十四世紀的聲音。

註:16世紀首現身,為六弦、大小各異的弓弦樂器。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