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Columns

行,是個十字路口來著,向左走,向右走?會走到哪兒?那兒有人嗎?迎接的是什麼人呢?他會歡迎?還是破口謾罵?行,挺抉擇的,如果,選對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再透過「行」銷愈做愈大,接著,就會在這「行」業成為一位「行」家。

行,是個十字路口來著,向左走,向右走?會走到哪兒?那兒有人嗎?迎接的是什麼人呢?他會歡迎?還是破口謾罵?行,挺抉擇的,如果,選對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再透過「行」銷愈做愈大,接著,就會在這「行」業成為一位「行」家。

對我而言,每齣作品的執「行」,不管是自己的或是跟不同團隊合作,最犯賤跟最high的其實就是「選擇」該往那兒「行」。但是,決定要「行」之後,通常眼前第一個出現的十字路口多是個幻覺,因此,重新尋找十字路口成了首要任務,意思是:製造選項。

一個接一個的十字路口

所謂找,不是開發新的路口,而是就在眼前。只是因為常經過覺得沒什麼,反而被荒煙蔓草掩沒而看不見,例如合作過的傳統領域:布袋戲、歌仔戲、國樂、崑曲……等,他們本身都非常非常厲害,只是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目前所謂的「跨領域」合作,不是要在他們上頭加些什麼視覺啊深奧的當代概念啊(這些反而會蓋掉他們的厲害並加深蒙蔽),我常不過是想辦法怎麼讓觀眾看到他們有多厲害,例如《南柯夢》就是崑曲各部門和各「行」當都好厲害,《聊齋》是布袋戲偶師好厲害,前陣子做的《雲係麼个色》也是,出發點就只是:客語好好聽。至於傳達什麼人生哲理、批判理念都是次要,如果觀眾覺得客語好聽時,就已經構成無形的批判「行」為和「行」動力,不然,即使引用一堆理論做了齣爛戲,也只是沒有執「行」力的空談。

創作跟旅「行」很像,我可以交一筆錢給旅行社,走已知的路線,包括費用、地點和時間的計算,甚至深度的資訊,至少不太會有意外,絕對對得起消費者。另外,則是自己找資料自助旅行,走在未知與已知的邊緣,兩者各有優劣。在劇場,旅行社的「行」的選擇常是先選劇本,十字路口可能是當代╱古典╱自創╱改編,下一個路口可能是男╱女╱演員╱角色的抉擇,再下一個可能是跟設計有關,像在城市中探險,十字路口一個接一個,通常走大馬路是最保險也最快的選擇方式。跟隨旅行社旅行,難免風景大同小異,但該有的、該拍的一應俱全,至少作品不會難看,當然前提是要遇到好的旅行社。

自助旅行會比較好嗎?那可不見得,庸俗這種事管你是商業還是實驗,賺錢還是批判,劇場還是餐飲,總會以不同面貌大聲嚷嚷。譬如旅行資訊來源都是些部落格或是XX Walker,那不如找間厲害的旅行社來得省事又划算。假設,抵達日本的第一天晚上行程安排如果是:書店,那麼就可以得到不管是各種吃、各項買,最新也相當有品味的資訊,畢竟日本人有極為刁鑽和精細分類的性格,當然賭注就是當晚要迅速挑選和安排行程,但通常會有許多驚喜的意外和不會跟一堆觀光客擠。

我愛在劇場中當背包客

我熱愛在劇場中當背包客,常刻意推遲或調換創作「行」徑,賭一些不同選擇的十字路口,例如《SMAP X SMAP》不排練先上日文課;《理查三世》的演員們在排練的前兩個月都不知道自己要演哪一個角色,因為我也不知道,可能有人會質疑那怎麼做角色功課?例如《雲係麼个色》舞台設計出來時,劇本還沒寫好,其實連大綱都還沒有時,就已經有舞台雛型,或許有人會問:沒劇本那怎麼做設計?但是《七》的舞台幾乎是進松菸排練時才決定,還用了松菸本身的一些物件,可能又會有人問:那舞蹈中這麼重要的空間動線怎麼處理?

行,是蠻關鍵的劇場概念,它是動態,是程序,也是創意與深度,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一樣,走過的若是陳腔濫調的泥濘路,那麼作品怎能不沾到幾滴汙穢?創作的「行」程若不思考,容易讓自己只專注╱陷入終站╱意義,而忘了路邊的風景,或整座城市的風貌、文化和歷史。不過,這也造成每次演出前,我不太敢推自己的作品,因為我不知道現在到底是走到那兒了?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