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麥田出版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禪相遇 心動化為樂音

上世紀的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在音樂概念的嘗試與實驗上創意不斷,究其源由,可說與「禪」關係匪淺。在《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一書中,作者凱.拉森敘述了凱吉生平與其作品暨思想,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卻不以凱吉為中心,她對網路中各個交叉節點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讀者隨其走筆,便一眼看盡上世紀瘋狂的那一代。

上世紀的現代音樂大師約翰.凱吉,在音樂概念的嘗試與實驗上創意不斷,究其源由,可說與「禪」關係匪淺。在《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一書中,作者凱.拉森敘述了凱吉生平與其作品暨思想,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卻不以凱吉為中心,她對網路中各個交叉節點的人物亦著墨甚多,讀者隨其走筆,便一眼看盡上世紀瘋狂的那一代。

人類及其心智是多麼脆弱的存在?!

西方文明燦燦煌煌歷經好幾個階段,自希臘羅馬諸先哲、中世紀神學、近世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各種在制度、思想上的反覆批判與累積,皆無法遏阻二戰後美國知識分子,如「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之崩解,他們對既有哲學思想體系失望透頂,對固有的美學價值無情拆解,那是在戰爭後,不可避免的迷失與矛盾。

在混亂與矛盾中  他找到了禪

《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一書主角約翰.凱吉(John Cage),以寂靜無聲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聞名於世,或者說臭名一世,就是與那嬉皮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克魯亞克(Jack Kerouac)同處一個時代的作曲家。

對於觀眾來說,四分三十三秒內僅看著台上的鋼琴家耍寶,把鋼琴蓋狠狠打開,大手裝模作樣地從空中落在琴鍵上,爾後不發一聲;活脫是一場世紀最大的騙術,又或者,是一場遊戲,看誰先忍不住揭穿國王的新衣。

然而對凱吉而言,那是他心智跋山涉水,歷經磨難後,好不容易覓得心靈平衡的暫時結論。凱吉的青年時期以神學為志向,因學校刻板的教學方式而中輟;迷惘的青少年時期相應於達達主義,種下他往後對聲音的後現代主義種子;青年已婚的他,為性向問題所困,不得不離婚後,礙於世俗道德與當時法律的緣由,依舊無法與相戀的舞蹈家共同生活;處於混亂與矛盾等多種情緒狀態的他,不得不從心理學、印度教思想、中世紀神秘主義大師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等處尋覓平靜。

最終,他找到了禪。

一九五○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日本華嚴宗與禪學的學者鈴木大拙,彷彿給凱吉來了一記當頭棒喝。早年與荀貝格學習時,本就不喜歡正規和聲架構的凱吉,質疑一切有導向的,如導音進行到主音的、或任何有強烈意圖或情緒張力的表達。禪宗裡對於「空」、「空性」、「無心之心」,也就是《心經》與《金剛經》裡所描述的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萬法卻本無一法的生命實相,深深吸引著凱吉。

凱吉嘗試在音樂中,分享他接觸到的各種心智洗禮。比如:他以生活中的各種環境音入樂,如製冰機的聲音,壓力鍋的汽笛聲,展示「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概念;又有,在接觸到佛教「識陰」無常、苦、空、無我的概念後,凱吉理解無常為一種「不確定性」,推敲出聲音當下本然又不確定的存在,反對作曲家權威式的組織與表達,發明出一種配合易經中的卦象,隨機擲骰子決定小節演出順序的呈現,成就「機遇音樂」(Aleatoric Music)的手法;而赫赫有名的《四分三十三秒》,依照凱吉的想法,則是展現「無」聲的一切,正是「有」聲的基底…等。

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

這一切概念性的音樂嘗試,由本書的作者凱.拉森(Kay Larson)縝密精細地編排出來。拉森女士不但敘述了凱吉生平與其作品暨思想;她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六百頁編年的結構中,有條不紊地囊括了所有與凱吉有關的人物,深入淺出,其範疇橫跨各領域藝術家,如抽象主義畫家、雕塑家、音樂家,另外還包括了詩人、哲學家,以及千年前的禪宗大師。

拉森女士建構了一個名為凱吉的網絡,卻不以凱吉為中心,她對網路中各個交叉節點的人物亦著墨甚多;有意無意,像是模仿了佛教概念下的因果關係,創造了一幅多重相關、互相交涉、牽一髮而動全局的關係圖,讀者隨其走筆,便一眼看盡上世紀瘋狂的那一代。

邁入下一個世紀的我們,在了解凱吉每首作品即是一個心智的概念,一個深遠的問題後,不禁也想效法他問一句:「那脆弱的智識將歸何依止,識陰虛妄背後可有真心存在呢?」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