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作人清水翼(左)與導演平野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最後的「維新派」

在天地之間演出 從排練場創作出戲劇

訪維新派劇團製作人清水翼與導演平野舞

依循著去年驟逝的維新派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心願,原劇名中就有「臺灣」二字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依原訂計畫,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來台演出,而這也是創立迄今四十年的維新派劇團的熄燈之作。透過訪談該團製作人清水翼與《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平野舞,我們進一步認識維新派劇團的創作特色與工作方式,以及創辦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依循著去年驟逝的維新派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心願,原劇名中就有「臺灣」二字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依原訂計畫,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來台演出,而這也是創立迄今四十年的維新派劇團的熄燈之作。透過訪談該團製作人清水翼與《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平野舞,我們進一步認識維新派劇團的創作特色與工作方式,以及創辦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Q:創立於一九七○年的維新派所獨有的特徵為何?

A首先維新派最大的特徵為「在戶外場地進行演出」。因此我們需要在該地點花一、兩個月來建造劇場,從打造演出場地到公演結束前都會待在同一個地點,這在日本是很少見的。另一個特徵則是表現手法,跟一般以對話為主的戲劇不同,我們的創作方式先將單字、名詞羅列出來,經過討論與發展才完成整部作品,跟常見的創作方法不太相同,運用單字與身體來表演。

目前日本國內有好幾個帳篷劇團,維新派的演出跟帳篷劇的差異之處,在於氣候對戶外演出的影響很大,再加上觀眾席的話,舞台規模就變得更大了。至於地點的話,帳篷劇在公園、神社等處都有可能進行演出,維新派的作品則需要更為寬廣的場所,因為是沒有屋頂的劇場,所以舞台背景或場所的特性都有很大的影響。

Q:請問維新派的創作流程為何?因為戶外演出跟室內演出不同,對於空間必須更全面性地考量。例如,場地選在那兒?天氣變化如何?維新派的做法是將這些因素全部整理好再去創作劇本呢?還是先寫好劇本後,再根據劇本內容去尋找適合的場地呢?

A先有場地還是先有劇本?答案是:先找場地。松本雄吉導演在創作時,對於想做的事,其實已經大致有了粗略的想像,譬如這次要在大城市裡、在山裡,或在湖邊演出。配合想法尋找適合的演出場地,決定場地之後才開始創作劇本。

在排練場裡,松本導演跟演員會針對作品的主題進行討論,演員過去的經驗、想法都有可能成為劇本的題材或劇中的插曲。關於戶外演出所需的空間大小,光是舞台本身,基本上至少就需要有五十公尺深、卅公尺寬,再加上觀眾席與後台,整體空間的需求就會更大。但根據作品需求不同,我們也曾經在較小的區域裡演出過。

至於海外公演,通常是由主辦單位事先找好場地後跟我們提案,我們覺得可行才會答應前往演出,像這次在高雄的演出便是由衛武營提出邀請;以前在新加坡的公演也是循同樣的模式。因此就海外公演而言,我們從來沒有自己尋找過演出場地。

我們曾在大阪市內一片靠近河川的空地上演出,由於附近就是公寓住家,因此招致不少民怨。選擇地點時,不會因為是空地或野地就能避免引起問題,打造劇場的時間大約需要兩週,再加上排練的話又需要兩週,晚上如果發出聲響,還是會引起當地居民的抱怨,因此選擇地點時必須特別留意這些細節。選定地點後,一定會當面拜會土地所有人與當地居民,向其說明事由取得諒解,要是對方不答應的話,只好放棄再尋找新場地。

Q:在過去的訪談文章裡,松本雄吉先生曾提到「從排練場創作出戲劇」,關於這一點,能為我們詳細說明嗎?另外排練時所進行的身體訓練與演技指導為何?

A松本導演非常重視平日的排練,跟演員一起思考動作,找出「可行」與「不可行」的判斷標準。所有人在排練場共同度過,一起花時間思考一件事情,既是創作的方法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跟其他劇團比起來,維新派的排練時間比較長,一部作品需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召集團員、進行為期半年的訓練,松本導演會請大家讀指定的書、看指定的電影,盡可能創造各式各樣的共同經驗,一起思考與討論,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光。

每一次的訓練都會依照主題而有所不同,但最基礎的身體訓練為「中腰」,意即以稍微彎腰的姿態來移動。每當有新團員加入時,絕對會對他們展開徹底的指導,因為不是短時間就能練好的技巧,所以相當辛苦。

Q:「中腰」的行走方式,經常見於日本的傳統藝術,如能或歌舞伎中,只是現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經不常見到榻榻米、也很少跪坐了,「中腰」對於新團員來說應該不容易吧?

A的確如此!因此有關身體的訓練就得從「中腰」開始。雖然因個人而異,但松本導演曾經說過,從新手到做好動作,再以自己的身體順暢地表現出來,大約要花三到四年。

Q:由維新派主宰者松本雄吉先生所創立的獨特語言「ヂャンヂャン☆オペラ」(Chan-Chan☆Opera),結合了大阪腔、日本各地的方言與外語,組成混合語言。請問是以何種方法來創造出這樣的語言,選擇單字的標準為何?這次在高雄演出的台灣公演,當地的學生也會參加演出,這次也會將台灣話或中文放進演出中嗎?

A使用外語的時候,通常是因為跟作品內容及呼應主題有關,如果內容為日本的故事,就不會使用俄羅斯語或西班牙語。會使用外語都有理由,也不是因為有人會說中文或西班牙文而使用外語,而是松本導演在創作劇本時覺得有需要使用外語的話,他會翻字典找出需要的字,並寫進劇本。

另外,好幾年前在紐西蘭演出時,聽了當地原住民毛利族的語言後,松本導演覺得非常好聽,一定要用在作品裡,因此在下一部作品使用了毛利語。毛利語部分的續集,也會出現在這次的台灣演出中。至於台語的話,有想過要用在這次的作品裡,但詳細情形要等排練之後才能決定。

Q:去年過世的松本雄吉先生是一位怎樣的藝術家?

A他總是能吸引很多人靠近,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有時像親切的老爺爺、有時候像小孩子,有時候也很讓人生氣。非常具有人性,充滿熱情,讓人想一直追隨著他。

Q:這次在台灣演出的《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是改編自二○一○年的作品——廿世紀三部曲的《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三部曲皆以「移民」與「漂流」為主題,當初為何選擇台灣作為故事舞台?作品的標題是如何產生的呢?

A這齣作品的標題是松本導演決定的,靈感來自於法國詩人蘇佩維埃爾(Jules Supervielle)詩作裡的句子:「一隻中國的灰牛(Un boeuf gris de la Chine)」,至於將「中國」改為「台灣」的理由為,松本導演在創作廿世紀三部曲亞洲篇時,他想像了一條從日本經由島嶼前往東南亞的「海路」,而離開日本後碰到的第一個國家便是台灣。二○一○年演出這部作品時,當時印在DM後面的是一張上下相反的地圖,也就是圖形上下顛倒,位置也上下顛倒,台灣變成在日本的北方,其他東南亞的國家則位於更北方,松本導演想到海時,第一個浮現腦海的便是台灣,因此將中國換成台灣。當時所構思的意象為從日本望出去有許多島嶼在眼前延展出去的海路,所以舞台有很多島嶼造景。這次的舞台則以「船」為意象,花了三週左右建造出來。

Q:松本雄吉先生去世之際,《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部作品尚未完成。後來團員們是如何完成這部作品呢?這次的台灣演出跟去年奈良的演出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A松本導演過世前,有寫下所謂的「結構表」,作品分成幾幕,這一幕的內容是什麼之類的,我們以此為本來繼續發展作品。另外,松本導演還留下兩本筆記,我們稱之為「松本筆記」,裡面記載了關於這部作品的各種資訊,像是斷句殘篇、想法等,經過大家討論與詮釋後把劇本完成。最感困難的地方,即是將筆記裡的想法成形,落實成表演,畢竟那正是松本導演的感性與情感所在,就算腦袋能理解,卻很難具體化為動作表現出來。

台灣與奈良的演出故事本身並沒有差異,但在台灣的演出有台灣學生加入,與這些人的相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我想將會反映在作品裡,因此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排練。

Q:最後,請問“AMAHARA”這個字的意思為何?

A這個字是在松本導演去世後,團員們一起想出來的。首先從發音來看,四個音節都有包含日文的「a」母音,松本導演在創作劇本時,一直都很重視語言的聲韻與回音,加上首演的地點是奈良,奈良的發音(Nara)也包含了兩個「a」母音,大家討論時靈感突然湧現,就產生了這個字。

另外,「AMA」這個字,在日文裡有「天空」或「海」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雨」或「女性」,具有多重意義與充滿可能性的聯想是我們選擇這個字的理由。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