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深銘人心,而經典電影配樂也成為多數人的共同記憶,但你知道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有多麼深厚的淵源嗎?NSO本樂季特地規劃了兩檔相關音樂會:「藍色電影院」讓你回顧多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古典音樂,而「總監電影院」則以作曲家為電影所寫的音樂為主題,音樂總監呂紹嘉挑選了荀貝格、浦羅柯菲夫及約翰.威廉斯三位大師的三闋傑作。
NSO 院線
「NSO藍色電影院」
2017/12/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2018/1/21 15: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總監電影院」
2017/12/17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廿世紀初偉大的米高梅製片人托爾伯格(Irving Thalberg)曾說「沒有音樂,就沒有電影工業。」儘管當時仍是默片時代,但托爾伯格解釋道:「根本沒有所謂的無聲電影。我們把片子製作好,在試映室播放,看完總是累垮了,真的很糟糕……然後我們在戲院播放,找個女孩子坐在樂池裡把鋼琴亂彈一通,整個世界就變了。」
兩場電影音樂會 回顧精采歷史
其實早在盧米埃兄弟一八九五年第一次播放《火車進站》影片,便以鋼琴現場伴奏之,當時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遮掩放映機產生的噪音。進入默片興盛時代,為了烘托觀賞氣氛,音樂是Live的,像是早期台灣戲院,多會雇用五、六個樂師現場演奏,還有特定的「辯士」負責解說劇情。到了一九二七年有聲電影問世,音樂更成為電影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全球各大樂團及音樂廳都盛行著「電影音樂會」,畢竟這是影像當道的世代,NSO亦在本樂季推出兩場同性質卻不同形式的電影音樂會。「藍色電影院」讓你回顧多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古典音樂,而「總監電影院」則以作曲家為電影所寫的音樂為主題,音樂總監呂紹嘉挑選了荀貝格、浦羅柯菲夫及約翰.威廉斯三位大師的三闋傑作。
根據考據,聖桑是最早為電影譜寫配樂的作曲家,此為一九○八年《吉斯公爵謀殺案》L '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接著奧地利作曲家荀貝格接受委託,寫了一首長約八分鐘的《為影像伴奏的音樂》Begleitmusik zu einer Lichtspielszene,分為「威脅危險」、「恐懼」和「災難」三個主題,以作曲家匠心獨運的「十二音列」技法呈現。一九三○年在柏林由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指揮首演,三年後荀貝格流亡到美國,也帶著此曲在好萊塢碗型露天劇場演出。嚴格說來,這首《為影像伴奏的音樂》不曾真正運用在電影配樂中,卻是嚴肅作曲家對於流行影像的闡述。
一九三八年俄國史詩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esky,描述十三世紀涅夫斯基大公率領俄國人民抵抗日耳曼人入侵的事蹟,邀請俄國作曲大師浦羅柯菲夫撰寫音樂。先前他已經為電影《基傑中尉》及《黑桃皇后》寫過配樂,在這部電影中,浦羅柯菲夫與導演愛森斯坦緊密合作,有些配樂是跟著劇本而設定,有些畫面則隨著音樂而拍攝,被譽為「電影史上最佳音樂」。隔年浦羅柯菲夫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改編由次女高音、合唱團、管絃樂團演出的清唱劇,即使脫離電影獨立存在,依舊是廿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傑作之一。
今日的配樂 成為未來的古典
奧斯卡得獎次數比梅莉.史翠普還多的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斯,他的多部電影配樂已成為時代印記。如今就連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威廉斯的《星際大戰》組曲都列為他們標準演出曲目之一。所以我們可以預言百年後,當後世子孫回顧我們這個世代的音樂,電影配樂將得以流傳下去,變成他們口中的古典音樂。
至於電影中為何要用古典音樂?或許一方面為了省錢(畢竟不用再付貝多芬或莫札特版稅),另一方面在於眾人熟稔的旋律響起,很容易便帶領觀眾進入導演想要表達的氛圍。這次「藍色電影院」在知名影評人藍祖蔚的提綱挈領下,由張伊芳指揮NSO,搭配古今中外電影片段的同步播放,讓我們充分感受音樂在電影所提供的畫龍點睛之妙。
以華語片來說,諸如侯孝賢一九八三年《風櫃來的人》採用韋瓦第《四季》、周星馳二○○四年《功夫》中用的哈察圖量《劍舞》、林書宇二○一五年電影《百年告別》用到蕭邦《練習曲》。當然不消說,馬斯卡尼《鄉間騎士》間奏曲用之於《教父》第三級、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用之於《遠離非洲》等等影像與音樂共構的影史經典時刻。
我永遠忘不了電影《刺激1995》裡,當男主角聽著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那首女聲二重唱〈微風輕拂〉,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便透過監獄播音系統傳送出去,所有的囚犯不論是在休息或工作,剎那間全都靜靜聆聽,此時摩根.費里曼說道:「我根本不知道那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實際上我也不想知道。我想她們唱這麼美的東西,是不能用言語形容……就像鳥兒飛越我們這小小牢籠,讓高牆消失了。在這短短時刻,肖申克監獄的每個人都自由了。」而這就是音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