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舉辦各種藝術節慶是常事,不過這一兩年來的密度與數量之高,也相當令人吃驚。細屬各縣市的表演藝術節,有的歷史悠久,有的是今年新創,有的能提出論述,有的是湊齊一起行銷,究其根源,除了當地政府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演出活動,給予演藝團隊演出或交流的機會,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部補助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所產生的效應。
常在兩廳院售票網上瀏覽購票的人最近幾個月一定會發現,在售票網的左邊不知曾幾何時開了長長的一列「藝術節」、「藝術季(祭)」的活動,除了原本國表藝自己主辦的「台灣國際藝術節」、「衛武營藝術祭」、「歌劇院微劇場」之外,各種「系列性」活動填滿在售票資訊中,短的只有兩三天,長的可能橫跨數個月,小型的只有三四場活動,大型的動輒都有十幾廿幾個節目,而主辦單位則橫跨了公部門、私人單位、學校或是民間團體;由於上述的單位各自立基點並不相同,無法用同樣的標準來做比較,因此這篇將僅就各縣市所辦理,且為售票型的藝術節慶來予以探討。
行之有年 邀演、在地團隊皆有
細屬國內廿二個縣市當中,延續最久的應屬台北市的藝術三節:臺北藝術節十九年、臺北兒童藝術節十八年和臺北藝穗節十年,每年從六月一直延續演出至九月份,三個藝術節都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來主導辦理,除了少數戶外活動為免費參與,其餘都採售票形式演出;藝術節以邀演節目為主,兒童藝術節的節目則有自製、邀演和團隊徵選三種,藝穗節全部由團隊自行報名;藝術三節也同時提供工作坊或講座讓民眾參加。高雄春天藝術節到今年已經舉辦八屆,從二月份開始持續五個月的表演活動,除了邀請國際與國內的團隊參與演出之外,還包含戶外的草地音樂會、對外公開徵件的駁二正港小劇場、歌仔戲系列與「音樂舌尖上的音符—餐廳音樂會」等;此外,從二○一六年開始,高雄春藝也自行開發愛pass的售票系統與高雄市主辦的其他藝文活動共用。
台南市的表演藝術節慶可分為臺南藝術節和新營藝術季,延續至第六年的臺南藝術節發生在二月至五月之間,有「國際經典」、「臺灣精湛」和「城市舞臺」三種類型的製作,也同樣包含自製節目、採購邀演和公開徵選節目,其中還有三場「環境劇場」與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新營藝術季目前已辦理五年,主要的節目都是新營文化中心館方邀演,時間則落在十月至十二月。新北市的「藝饗新北」和臺中市的「花都藝術季」目前各自邁入第五年和第三年,前者為兩個邀演的售票節目、新北市傑出演藝團隊演出和獲得場地申請活動的共同串連,後者則包括一個自製節目、五個邀演製作、公開活動徵選,再搭配在地傑出團隊的演出而成,兩個藝術節都是安排在下半年度的時間。
新創節慶 風格多元
「基隆潮藝術」是今年新開創的節慶,往年的「東北角藝術節」多為節目採購與場地使用的團隊集合,今年則改用在地的團隊為主要骨幹,以委託創作、徵件或補助的方式來構成所有的活動。新竹市第二年辦理以徵選的方式為主的「風中舞影」,加上場地租借、在地舞團演出等而成,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僅有舞蹈製作的藝術節。相對而言,新竹縣今年推出兩個藝術節(劇場藝術節、親子小戲節)都是以戲劇為主,兩者均有節目由文化局採購邀演和在地團隊的參與,兩個藝術節由四月底一直延續演出到八月初。至於自二○一四年開始舉辦的「彰化劇場藝術節」,節目都是由彰化縣文化局透過採購邀演的方式而來,並無在地的團隊在內,今年共有八個節目外加一系列的青少年戲劇學堂,藉此培訓更多戲劇的愛好者。
二○一七年首屆嘉義藝術節以「齊聚、匯流」為主軸,透過招標採購的方式邀請經紀公司規劃整體演出節目,演出場地與內容都相當多元,也包含數個在地的演藝團隊。屏東縣將全年度的演出分為「春漫藝術節」、「舞夏藝術節」、「兒童狂歡節」、「秋唱藝術節」,及「南國文創音樂節」和「耕藝音樂劇場節」,其中都各自包含了售票與免費的活動。二○一七宜蘭戲曲節是由原本的「傳統戲曲節」而來,今年共有四檔節目,都是由宜蘭縣的表演團體與在地歌仔戲傳習班所演出,而且僅有傳習班的活動為非售票性質。台東縣的藝術節自二○一○年開始舉辦,所有節目均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所規劃採購,也都採售票演出,活動的時間橫跨了八個月。
給了經費才採購 演出集中下半年
上述是今年較為大型的藝術節,但除此之外,許多縣市也都有長年舉辦的免費推廣性藝術節,例如:台北市的「文化就在巷子裡」、新北市的「巷弄藝起來」;或是跨縣市共同舉辦的雲嘉嘉營劇場連線「夏至藝術節」、屏東縣與臺東縣合推「台灣南迴.雙東藝術季」;另外也有主打單一藝術類型的藝術節,像是高雄市「庄頭藝穗節」、嘉義市管樂節、桃園國樂節等等,多不勝數。
分析國內這幾年新增的許多縣市藝術節慶的原因可以歸納:一是當地政府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演出活動,給予演藝團隊演出或交流的機會;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部補助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所致,在活化計畫當中規範了補助項目有「劇場經營管理、採購或製作節目、行銷推廣」,因此有部分縣市的節慶是以當年度受補助的藝文場館為考量,等文化部的補助確定後,透過採購或徵選等辦法將演出活動「包裹」在一個藝術節當中,也為了年底的核銷,造成藝術節的時間多卡在下半年度舉辦,較好的可能會提出節慶的論述,不然就僅只給予節目共同宣傳推廣的名稱而已。但再進一步來看,我們是否還需要這麼多密集且「長得相似」的藝術節,或許這將是未來需要更加深思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