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頒獎典禮上,優勝者與評審委員合影。廖元鈺(左三)與曾維庸(左四),全都來自台灣,第三名則為香港籍的鄭丞泰((香港中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4: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家奪獎吸睛 帶動樂壇蓬勃活力

世界樂壇讓全球樂迷最能投入的時刻,莫過於各種音樂大賽舉辦之時;以前台灣音樂家只能出國比賽,台灣樂迷只能遠端觀賽加油,今年本地樂界除了有「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更有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舉辦成果令人矚目,台灣音樂家更表現出色,紛奪大獎!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本地樂壇的活躍與蓬勃。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

世界樂壇讓全球樂迷最能投入的時刻,莫過於各種音樂大賽舉辦之時;以前台灣音樂家只能出國比賽,台灣樂迷只能遠端觀賽加油,今年本地樂界除了有「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更有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舉辦成果令人矚目,台灣音樂家更表現出色,紛奪大獎!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本地樂壇的活躍與蓬勃。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

一位成功的表演者,需要長時間的養成。無論是需要從小就開始栽培的器樂演奏家、舞蹈家,還是累積人生歷練的劇場演員都是如此。他們崛起的過程,也一樣需要時間的磨練建立名氣與聲望。然而,有別於其他表演藝術類別,音樂演奏家擁有可以在芸芸眾生裡脫穎而出、急速竄紅的途徑,那就是——比賽。當然,舞蹈與戲劇類亦有國際大賽的舉行,卻不像音樂那般擁有許多老字號的賽事年年辦理。雖然演奏家們在奪下金牌之前,須經過嚴苛的考驗、過關斬將才能達成,但是後頭甜美的果實,卻吸引年輕人紛至沓來。

在台灣,國際大賽長期缺乏,因此學子們只能出國參賽,只不過旅程中的交通與住宿所費不貲,使有志參賽者望而卻步。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台灣舉辦國際大賽,幸運的是,今年國內就有兩個國際大賽值得關注,一個是首度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另一個就是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長期規劃  成績就在此刻展現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主辦的「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與第九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相互銜接,於今年五月舉行,比賽分木琴獨奏與四重奏兩組。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美國、法國、西班牙等世界各地參賽者共有七十多位。「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則是由臺灣國樂團與香港中樂團合辦,由於是中樂指揮,因此在將近五十位的報名者中,來自台灣、香港、中國者占大多數,但也有來自日本、烏克蘭、新加坡等地的新秀。

比賽結果令人驚喜,擊樂大賽木琴獨奏組冠軍李庭妮、季軍黃柏元,及四重奏組的冠軍組「Fource四重奏」全都來自於台灣。就連季軍的「Focus四重奏」的成員也有台灣人。而中樂指揮大賽雖然僅有初賽、複賽在台灣,準決賽與決賽在香港舉行,然而台灣指揮亦大放異彩。分別拿下冠、亞軍的廖元鈺與曾維庸,也都來自於台灣。

亮眼的成果,顯示了台灣參賽者的素質相當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有這麼好的成績,都是經過長期耕耘而來的。擊樂大賽的舉辦,根基於三年一度國際打擊樂節的基礎。長達四分之一世紀、至今第九度的舉辦,在經驗、人脈及擊樂的推廣、普及等方面都打了相當厚實的底。即使藝術總監朱宗慶本人早在近十年前即有構想,但從排斥、接受到舉辦,仍花了不少精力調整規劃。加上近年來樂團首席吳珮菁常受邀擔任國際知名打擊樂大賽評審,歷年的觀摩應也為此次比賽加分不少。如今台灣已成為打擊樂重鎮,擊樂家在賽事中奪魁,應是值得期待的。

中樂指揮大賽中,台灣參賽者占百分之四十七,將近總報名人數一半,代表著台灣樂壇年輕指揮人才濟濟,參與度高,而且企圖心旺盛。多年來,臺灣國樂團不但有指揮營、青年指揮人才培訓計畫提供學員觀摩排練、作品研習、專題講座、實際操練等機會,更有「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選拔,讓年輕指揮新星閃耀,並且安排音樂會演出。可貴的是,不僅培育,更給予舞台,無論得獎與否,所選拔出的指揮,都是未來巡迴演出、校園推廣的合作人選。歷年參與培育計畫人數至今人數已逾百人,而中樂指揮大賽的前三名皆參與過NCO指揮營。

期待鼓勵的平台  扶持學子

比賽後隨即與樂團共同演出,等同於以樂團推介新星。因此以團隊立場舉辦國際大賽,不僅能夠培育與發掘人才,更能以競爭的方式刺激人才的精進。畢竟,辦法與指定曲規定之後,參賽者就必須在短時間增進自己的技巧、音樂成熟度與個人風格,並完整地呈現自己獨特的思維。從世界各地邀請的頂尖評審,不僅代表著賽事的高度與國際觀,對參賽者來說,得以隨時得到意見與提點、與同儕齊聚一堂相互切磋,都是最大的收穫。

一個火花的迸出,讓國際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樂壇的活躍與蓬勃。以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為例,可說是傾全國之力投入;決賽時,現場一票難求,家家戶戶收看電視轉播如同觀看奧運一樣慎重,閱讀評論如同我們談論政治新聞那樣熱烈。然而,舉辦一個賽事多麼困難,要做到不受質疑、甚至受人關注又多麼不簡單。朱團從評審、委創曲目品質到參賽者實力,在在展現出舉辦國際大賽的高度;而臺灣國樂團有香港中樂團多年舉辦指揮大賽的經驗,亦能當作選手的跳板,讓他們盡情發揮。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但不說國際大賽,檢視國內比賽的無法預期、幾乎斷炊、甚至復辦遙遙無期的情況,要學子們不必出國就可以光鮮亮麗地站上國際大賽舞台……短期內,恐怕還得繼續等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