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謝杰樺、廖若涵、王昆穎設計的世大運開幕式讓人驚豔,圖為三人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邀在青年論壇中分享世大運經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5: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邁出黑盒展神通 劇場人才驚豔四方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二○一七年巴黎時裝週,法國品牌Chloé 選用台灣音樂人林強的作品 A Pure Person 作為秀場樂,舒淇在《千禧曼波》裡昂首闊步的模樣,也與伸展台上模特兒形象重疊。把鏡頭拉回台灣,表演藝術類的相關創作者,亦不只在各自原屬的黑盒子裡努力,更如潮水般外溢至更大的舞台、面向更多的觀眾,且成功發散能量、獲得注目。過去曾在綠光劇團工作,甫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的陳竹昇,即是最佳證明。

今年八月在台北田徑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三位導演謝杰樺、廖若涵、王昆穎利用舞蹈、劇場、多媒體的專業,呈現共感的台灣意象;而在電視金鐘獎的名單裡,有著另一批新生代劇場演員的注入,在王小棣、瞿友寧等八位影視導演所帶領的「植劇場」裡,創造出一股銳不可擋的風潮。如此的結合與轉化,皆以文化力量打破我們對於單一領域的刻板印象,並且逐漸地成為市場趨勢。

團結又創新  劇場精神在「世大運」發散

有人戲稱若要找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就來世大運開幕式吧!翻閱世大運參與名單裡,熟悉的劇場工作者姓名,洋洋灑灑地呈現眼前,從陳錦誠、王雲幼、李小平到車克謙、張哲龍、柯智豪,還有舞蹈編創董怡芬、蘇威嘉、蔡博丞、陳彥斌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三段文化表演——由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台南人劇團駐團導演廖若涵與豪華朗機工的林昆穎統籌規劃,三位創作者及他們背後、身旁的整隊人馬,一同透過水平式的共組思維,不斷地碰撞,也在激盪的過程中如核分裂般開展出極大的能量。回想當時的工作過程,林昆穎笑說:「對於表藝人爭鋒相對又和好的工作過程感到很新奇,因為通常視覺藝術工作者吵架之後就是真的決裂了。」

三位導演偏重的專業雖不太一樣,但在構思開幕式節目時,共同提及一個大哉問是:「誰的腦袋中的台灣才是台灣?」在這樣全球關注的大型活動裡,如何串聯台灣人對於土地的感受;甚至呈現台灣的文化力量於全世界?負責統整第二段文化節目《匯聚台北》的導演廖若涵說:「加入後才認真研究何謂大型活動開幕式,印象最深的是倫敦奧運,工業革命的畫面,當奧運五環意象升起後看見觀眾感動泛淚的畫面,一直留在我心裡,是我想追求的。」又如謝杰樺也提到:「牙買加國家舞團用舞蹈激發人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該如何用文化的眼光去尋找更細微的情感,更日常中的台灣呢?是過程中不斷思量與辯證的。

即使面對的主題與過去的創作有異,「事實上,需要考慮的東西其實差不多,」謝杰樺曾在專訪中如是說。一個作品是在實驗劇場演出,或在國家戲劇院登台,製作方式本就不同,更何況是在這麼大的田徑場,然而,當他提及工作過程中的差異時,他依然認為,他們在此所運用執行的,其實是與此前一樣的劇場製作核心思維。

令人感動的是,這個活動集合了國中到大學的表演者,每個人所乘載的文化與身體很不一樣,為此必須做更多交流,才能達成相信認同台灣的土地文化。三位導演自己也沒有想過,能和這些表演者產生出這麼大的情感,甚至都可以一一叫出名字。當大家的目標一致時,從幕前到幕後所產生出的力量相當大。如果有機會重新上Youtube觀賞世大運開幕式,也許可以仔細地看場上舞者的神情、觀眾給予的反應、甚至幕後黑衣人的換景態度或守護聖火的模樣。活動能如此成功,便是有賴於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好像劇場的團體精神那般異中求同,亦似參與其間的音樂人王希文於臉書貼文所說:「世大運是劇場人的勝利!」

實力派進攻小螢幕  「植劇場」敲響金鐘

今年在電視圈裡掀起一場溫柔革命,同時也是金鐘獎入圍大贏家的植劇場,領頭人王小棣導演曾在頒獎典禮上言:「台灣的生活,隱隱地有很多散發寶石一樣的光熱,我們期望有更多成長的空間。」憑藉著想說好一份台灣故事的熱忱,植劇場從表演基礎的培養到每個鏡頭執行的細膩程度,讓四個系列的單元劇——「戀愛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開播後總大獲好評。

植劇場中的創作者與演員,大多具有劇場相關訓練或工作背景。曾以《逆旅》、《寄居》、《愛滋味》等舞台劇作多次獲選各大文學獎的劇作家詹傑,過去即曾以《刺蝟男孩》榮獲金鐘,今年則是金鐘最大獎戲劇節目獎《天黑請閉眼》的原創故事之一。演員部分,去年曾參與烏鎮戲劇節青年組競賽冠軍《曾經未曾》一劇的張耀仁,現今也是植劇場成員,或如在《花甲男孩轉大人》中,飾演台客鄭花明的劉冠廷,也曾與四把椅子和動見体等劇團合作。更不用說人稱劇場女神的謝盈萱,同樣在《花甲》中演出檳榔西施史黛西,那段對蔡振南飆罵的戲,引起不少觀眾回響。

然而,會有這樣的成效,歸功於植劇場對於戲劇環境的方針,旗下的QPlace工作室規劃長期的表演課程,新興演員必須學習傳統京劇戲曲身段、肢體舞蹈開發外,還有八位導演親自開設專題課程,像是蔡明亮以蛋料理談論藝術、安哲毅以宋朝畫作開設「文人畫看文字與影像」專題,近期也舉辦日本舞踊工作坊及中性面具表演課程,邀請過去曾赴北藝大教學的坂東扇菊及法國戲劇老師菲利浦.高利耶(Philippe Gaulier)來台指導,嚴謹地加深演員內外基本功。

除此之外,其偏鄉戲劇教育計畫經常帶領著青少年們,以戲劇的方式開發表演潛能,聽見更多自己與他人的聲音。植劇場從演員培育到觀眾素質的提升,以小搏大的精神,像是播種般耐心打磨,轉變了大眾對電視圈速食成形、不夠精緻的既定看法,王小棣說:「我們慢慢醞釀,我們有責任進步。」儘管植劇場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但正在成長且發酵中的效應是持續進行的,而在未來,表演藝術的力量又將如何超越跨界的想像,在更多領域、以各種形態產生影響,可能性亦愈趨無限。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