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場館、藝文空間軟硬體服務的優化,為身障者打造友善環境。(黎家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睽違十五年後召開的全國文化會議中,文化平權的議題,透過網路公民提案及各次分區論壇、全國大會中的討論,逐漸引發關注。這一年歷經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相關概念逐漸擴散,進入文化事務的討論中。

究竟什麼是「文化平權」呢?美國人推廣藝術協會(Americans for the Arts)所發表的文化平權宣言中,闡述了其理念:所有人——特別是長久以來因其族裔、年齡、身心障礙、性傾向、性別及認同、社經地位、地理位置、公民身分或宗教,未能發聲的人們,能夠透過文化平權的價值、相關政策的制定及實踐,在藝術政策的發展中受到重視。實際上的作為,可包括確保其發聲及表達的管道、財源及資訊等資源的合理分配。

文化政策正式宣示  推動場館硬體設施優化

在台灣,文化部所推動的文化平權相關政策中,也宣示「文化生活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必須積極確保人民的『文化近用』,不會因為身分、年齡、性別、地域、族群、身心障礙等原因產生落差」。以此精神,尤其是新住民、移工及身心障礙者的文化近用權,成為今年台灣文化政策備受矚目的焦點。文化部修訂「文化平權補助作業要點」擴大補助對象,並推動文化部所屬文化場館、藝文空間軟硬體服務的優化,期待地方政府正視及仿效,進而落實政策。在文化部的宣示中,期待各族群能互相認識並了解、接納彼此之差異,以避免各種形式的歧視與偏見。

以表演藝術而言,最顯而易見的是場館硬體在無障礙設施上的改變。儘管身心障礙者及陪同人可以優惠票價使用文化設施的法令規定行之有年,然而這樣的政策實施效果,以及身心障礙席、無障礙坡道是否符合實際使用需求,卻是需要重新檢視的問題。歷經整修、今年三月重新開館的國家戲劇院,在一樓增設無障礙座位區,改善以往輪椅席為了遷就出入便利,卻視野不良、觀賞效果不佳的狀況。除了硬體上的改善之外,軟體上的添補,更需要細膩的整體思量,以回應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服務多族群閱聽需求  亦展演相關藝術創作

陸陸續續,從購票時在購票窗口的聽障感應線圈,到口述影像志工的培訓,種種措施,可見場館和相關團隊的企圖。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便嘗試在該團今年推出歌劇製作《月亮》時,為視障觀眾製作點字節目單。團方與愛盲基金會合作,借重其豐富的點字轉譯經驗,由專人處理中文點字節目單的翻譯、編輯、印製;並搭配智慧型手機和報讀資源,讓有不同需求的視障者都能讀取節目手冊。事實上,點字節目單的印製費並不若想像中昂貴,唯需要較長的製作時間。亦是在製作點字節目單的過程中,才了解到先天失明者與後天失明者,在閱讀的協助上並不盡然相同;前者多可流利閱讀點字,但後者可能多仰賴有聲書。

在製作點字節目單之外,北市交也與相關團體及基金會合作,提供票券給視障觀眾,鼓勵他們前來觀賞節目,並且體驗團方新提供的友善服務。北市交副團長郭玟岑表示,在該團開始這項服務之後,她認為社會上有些資源可以相互串聯與協力,例如讓召集志工將文字讀成有聲稿,讓有心致力文化平權的演出團隊不因人力物力上的負擔而卻步。同時,郭玟岑認為,文化設施及服務應該追求的是整體的共融性,並非因為「障礙者很特別,所以他們需要被照顧」,而是轉為「大家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能夠多做什麼」,以此心態出發,弭平文化近用的落差。

除了為身心障礙朋友所設計的服務之外,從節目企畫中,也可見到文化平權精神的體現。如果確保文化平權的方式之一,便是讓所有人都有發聲及被看到的機會,那麼表演藝術的演出,便恰如其分地提供了舞台。今年除了兩廳院舞蹈秋天《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推介身障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Claire Cunningham)之外,新北市的劇場藝術節「藝饗新北」在節目主題上,也強調關照多元社會議題跟族群,並提供演後座談時的手語傳譯和聽打服務。

民間發展不容忽視  期待多元藝術參與及呈現

在這些公部門新增加的服務和改變之外,不可忽視的,是民間及小劇場早已耕耘多年的力量。例如已舉辦十屆的牯嶺街小劇場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是國內首創唯一以身心障礙者為主題的國際藝術節;還有由東南亞新移民組成的南洋姐妹劇團,以劇本創作、工作坊、登台演出等方式,傳達新住民在台灣社會的生命記憶與困境。透過今年的政策改變,若能從補助方式,支持更多團體及演出,並且讓民眾參與相關活動,體認文化上不同的差異與特色,亦是讓台灣表演藝術更加多元發展的機會。

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個人及社會上存在的刻板印象及偏見,並不會因此立即融化。至少,從今年開始,可以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來年,期待台灣的表演藝術有更多元的參與、更多元的呈現。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