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聖雄(Dev Lee 攝 手集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多彩的活力藝景—馬來西亞/焦點人物 手集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吳聖雄 透過包容與分享 傳達節奏的感動

「手集團」的演出融合了傳統鼓藝、打擊樂、肢體表演,呈現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風采,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正是這個特色團隊的重要推手。身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徽崇的得意門生,吳聖雄雖是美術科班出身,但卻投身擊樂藝術,更帶領團隊多方吸收各地音樂文化,而向上茁壯之外也認真向下扎根,投注心力在藝術教育中,不斷以身實踐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分享,並藉此傳達音樂節奏的無限感動。

「手集團」的演出融合了傳統鼓藝、打擊樂、肢體表演,呈現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風采,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正是這個特色團隊的重要推手。身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徽崇的得意門生,吳聖雄雖是美術科班出身,但卻投身擊樂藝術,更帶領團隊多方吸收各地音樂文化,而向上茁壯之外也認真向下扎根,投注心力在藝術教育中,不斷以身實踐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分享,並藉此傳達音樂節奏的無限感動。

馬來西亞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國家,擁有神秘的雨林生態,也有絕美的度假海景,有摩登的高樓大廈,也有古意盎然的復古建築。馬來、中華、印度三大亞洲文明所孕育的不僅是美食、慶典,連各色服飾都令人玩味。只要駐足在街道上,便能感受繽紛的色彩。不同的族群,自信地為這個國家劃上多元的標籤;就像不同的表演團隊一樣,用他們的深耕為藝術圈注入活力。然而在個性分明中,卻有個打擊樂團隊不斷消弭界線、打破藩籬,將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結合、再生,淬煉成一個兼具音樂演奏與舞台肢體表演——手集團(Hands Percussion),就是這樣的存在。廿年來,樂團走訪了近廿個國家與地區,參與過國際藝術節的大型演出不勝枚舉,其創意與前瞻,來自於團隊的靈魂人物——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Bernard Goh)。

多元背景滋養  更加精進自我

越洋電話中,他笑著自己身兼多職的忙碌現況。昨晚一場醞釀多時的演出才落幕,今早仍餘韻猶存。那些教了十多年鼓的聾啞人士,在舞台上利用椅子拖地的聲音發出聲響。聽在一般人耳裡是厭惡的「噪音」,然而在他們身上的感覺卻是擊樂的「震動」。看見這一幕,想像演奏者那個無法用言語溝通的世界,對比自己那麼愛的音樂,他心一酸,紅了眼眶……難以想像這個浪漫感性的人,竟能一肩扛起兩個重擔──替手集團擘劃未來的同時,同時身為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DPAC)藝術總監的他,也為藝術節四處奔走。但隨時打開所有感官吸收的習慣,使他與生俱來的特點,如同他多方吸收的成長背景。

吳聖雄的童年在森美蘭州度過,這個純樸的鄉村可說是馬來西亞的縮影。教育中存在著馬來文化、好友的父親是印度裔穆斯林,母親是娘惹,而他自己則是從小就唱華語流行歌、聽馬來搖滾樂團。這樣的養成,讓他從小就是在馬來語、華語、閩南語、英語等多聲道中轉換,連他自己都自嘲他們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成年後他到吉隆坡學美術,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alaysian Institute of Art)。雖習得一身專業,但身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徽崇於外州的第一代得意門生,吳聖雄對鼓藝的鍾情卻是有增無減,即便是在中學擔任美術老師,仍帶領學生投身於甫成立的廿四節令鼓學會當中。一九九七年,他更大膽地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馬來西亞首支以打擊樂為主軸、並且自資以企業模式經營的專業表演藝術團體「手集團」,如此命名意味著從曲目創作、舞台布景到服裝設計完全不假他人,而是以一雙手,親自開拓鼓樂天地。

經營團隊實現夢想  向上茁壯向下扎根

廿四節令鼓,顧名思義便是一種由廿四節氣所衍生的鼓藝。融入書法與廣東獅鼓的內涵,在不同的鼓點節奏中搭配吶喊、肢體動作與隊形變化,形成一個大型的鼓陣演出。手集團則將這樣的街頭節慶表演發展成劇場藝術,加上燈光、裝置等當代元素,打造成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從樂團的草創開始,便不將創作框在固有傳統中,而是以馬來西亞為底韻,試圖將豐富的文化養分透過每一個新製作呈現出來。吳聖雄說得好,對他來說,心目中的「家」其實分屬於兩個部分:「一個是我的原生家庭,培育了我的成長和夢想的地方;一個是手集團,讓我可以把夢想的果實結成的地方。」

只是,經營一個團隊不能只靠夢想。一次又一次伴著喝采聲,從明亮的舞台上走下來之後,他內心的不足感卻愈來愈浮現出來──「只有打鼓變化不大!」因此二○○七年他決定成立甘美朗組,將有音階的打擊樂器帶進來,讓節奏之上多了音階。從此這南洋樂器的美麗韻味,不但讓手集團的表演添加一抹風采,也使得他們獲邀出席世界甘美朗藝術節,並且與馬來西亞愛樂(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同台演出。

當然,向上茁壯的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向下扎根。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二○一四年的「聲旅.樂暈」演出,他試圖利用西方經典與東方古典碰撞,史無前例地讓樂團以甘美朗演奏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於是甘美朗金屬的鏗鏘音色在巴松管、單簧管、木琴、大提琴、小提琴的襯托下,顯得更清脆閃亮。而更特別的是,為了達到視覺、聽覺、設計等媒介的整合效果,他們力邀服裝設計師、影像工作者及書法家一起合作:讓書法家在幕後聆聽音樂即時揮毫,投影在觀眾眼前;也設計一台機器感應人體溫度,使演奏者的動作型態出現在畫面上;而演奏甘美朗傳統的宮廷服裝,則一反成為當代樣式。吳聖雄笑說:「我們的團員也是從小聽周杰倫、蔡依林長大的,要他們去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痛苦可想而知。但藝術家不能太安逸,我這個做老爸的,也不能太疼,只好不停地push。」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手集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身兼多職,包括白紗羅表演藝術中心(DPAC)藝術總監,大馬華總全國華團文化諮詢委員會廿四節令鼓推廣組主席。

◎    1971年生於馬國森美蘭州;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IA)美術設計系。

◎    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已故陳徽崇老師於外州的第一代得意門生

◎    帶領手集團於2003年憑《羅生門》榮獲BOH金馬倫藝術大獎最佳原創音樂;2011年以《夢無界》榮獲第八屆BOH金馬倫藝術大獎最佳音樂指導;2012年以《叩》榮獲第九屆BOH金馬倫藝術大獎最佳音樂指導。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