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
新銳藝評 Review
召喚、現身、消亡
This is a true story.(這真的是個故事),《暗夜.腹語.鬼托邦》從來沒有忘記提醒你,眼前看見的是故事。 在實驗劇場的80分鐘內,鄭尹真與高俊耀用著每一刻,為《暗》劇質問與回答著兩個問題:「故事為何需要述說?要怎麼說?」劇場性便由此長出。劇場的調度召喚了跳躍時空與材料的驅魔師,同時作為角色與象徵,也召喚了「鬼」,即不在世之人迫切想說出的。鬼經由死亡自然成為了所謂「歷史」,《暗》劇也成為了講述歷史的故事。 不想被歷史沖掉的聲音是不願為新朝代的到來而赴死的奴婢,也是領著觀眾和驅魔師到1950年代馬來亞的阿梅。在英國殖民與馬共殘黨共存的背景下,鄭、高兩人質問、詮釋、體現與轉換著故事和視角,逐漸織造出阿梅所寄怨的時間軸。面對英國的軍官、馬共的青年,阿梅被框限在劇本所說「大時代總需要愛情點綴」而要選擇相信其中一方的二元可能。馬共殘黨在森林裡勉強存活時,阿梅最終進到了軍官的宅邸,看見了英國人某種寓言式的捕獵戰績;多個不同殖民地所獵得的動物屍身被拆解、拼接,而阿梅的對自身的認同也與身體一同被英國富足的想像所被吞噬。她成了盲目的追求著軍官高俊耀口中「漂亮口音」的Portia。對於階級的投射與殖民主義所壟斷的人生可能性,在阿梅與Portia之間的靈肉拉扯被體現出,宛如夜宿破廟的書生屍身,在兩個想要據其為己有的鬼之間被搶奪,卻只證明了書生靈魂本身的死亡。 但阿梅不是Portia,她並不是英國人,軍官承諾的英國大廈矗立在台灣。她供出的馬共秘密成全了英國,卻沒有成全她對英國的想像。Portia只是故事,像阿梅等待著英國軍官的到來時,在電視裡的播映那些不同語言的五光十色。大廈中的電梯同時象徵了殖民階級謊言對於時、空的承諾,阿梅期待脫離自身在地理上與時間上的當下,都被電梯在同一個位置上下時所提供的期待而消殞。最終她的生命本身也成了故事,由高俊耀「驅魔師」所驅散。與此同時,時代轉動,而故事原本寄居的身體失了對過去的追求。歷史被剩下故事,而故事「被說出」後,更只剩下連影子都不留的、活在「過去」的「驅魔師」。 《暗》劇巧妙地將敘事本身作為質問與論述。藉由劇場的現場性作為媒介,《暗》劇以故事的召喚、上身與演員的所謂「腹語」迫使我們去面對歷史的現實和故事的虛構兩者的相互成敗,還有人是如何對
-
焦點專題 Focus 創作脈絡
語言的身體性與創作中複數結構的養成──高俊耀
「叮噹.叮噹噹咚,噹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叮噹噹咚.叮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咚叮噹叮咚」(註) 黑暗的牯嶺街小劇場裡,近乎空台,兩位演員重複如催眠般哼唱著神秘的音節,伴隨著儀式性的身體動作重複,揭開一樁馬來西亞搶屍案的故事。 這是2011年禾劇場製作、高俊耀與蔡承燊共同編劇的作品《死亡紀事》,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高俊耀的作品。多年過去,劇本之議題還能抓握,故事中細節記得少許,倒是那貫穿全劇的吟唱,和演員兩人分飾多角、快節奏的附身式表演,想忘也忘不掉。 這是高俊耀劇場編導演當中,「聲音寫作」策略和演員身體的複數結構一次趨近完熟的表現,也是其創作脈絡的核心。本篇文章將以作品觀察與訪談的視角,解析這些特徵在高俊耀的創作生活中,是如何從馬來西亞時期開始累積、又如何在往後的作品與修習中深化,逐漸形成一可見脈絡,並發展至如今更為精細複雜的創作方法。 於馬來西亞的劇場創作時期,深信生活中政治性無所不在的高俊耀就時常以時事入作,如1999年以安華與馬哈迪政治鬥爭為背景創作的《K》。他以從小對閱讀的喜愛所培養起來的文字敏銳度,導入劇場文本當中。不過不時在編導演3個角色之間游移的他很快意識到,劇場文本最終是透過身體與聲音的展現,於是在寫作過程必須已先蘊含一定的身體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多彩的活力藝景 馬來西亞
從台灣直飛不到四個小時,靠近赤道的馬來西亞,散發著他們獨特的熱情風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摩登的都市高樓,多采多姿的節慶及各族群的特色美食在同一個地域裡,交織成萬花筒一般的世界。 深入這個國度,更會了解表演藝術場館、藝術節、團隊甚至藝術家,都如同這片土地的縮影,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式各樣的演出並存、交流、再出發。於是,當我們呼喊著音樂、舞蹈、戲劇界線愈來愈模糊時,回頭一看,才發現他們的藝術並不是由外而內勉強串連,而是由內而外自然發生。「族群融合、藝術無疆界」,在此地再也不是口號,而是事實。它的實踐,就在繽紛多元的馬來西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囉惹主義與期待跨越的憧憬
縱使戲劇及其受眾普遍以語言作為分流,但跨族裔的「囉惹」式合作總是以理想形態出現在許多演製的構想當中;這種跨族合作模式容易一不小心就在舞台上被奇觀化。「藝術無疆界」的口號一再被提及,然而並非只單純的以友族的「在場」,或是以「美學無須語言」,就能輕易迴避語言差異而帶來的文化複雜性及其美學政治性。或許在面對語言政治在馬國劇場中的挑戰時,應該要直視差異、面對差異、理解差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文化多元的馬來西亞,主要的藝術活動集中在兩地首都吉隆坡與檳城,想一探大馬的表演藝術風貌,適必得造訪這兩大城市。且讓我們帶領讀者,紙上走訪這兩地的重要場館與特色表演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文化多元的馬來西亞,主要的藝術活動集中在兩地首都吉隆坡與檳城,想一探大馬的表演藝術風貌,適必得造訪這兩大城市。且讓我們帶領讀者,紙上走訪這兩地的重要場館與特色表演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地文化接軌國際 公共空間的多元對話
創辦迄今已經第七屆的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源起於二○○八年喬治市成為世界遺產的慶典活動,在檳城民眾的踴躍參與下,於是政府決定讓這個藝術節慶持續發展。七年來,策展團隊將城市空間化為各種表演舞台,節目除了國外邀約、共製或委託性質的演出外,藝術節也支持環境劇場、特定場域表演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機開放 展現表演與環境的多元可能
馬六甲藝術與表演節創辦於二○○九年,是一個多元的跨界表演活動,特點是表演均在馬六甲自然古蹟場地進行,藝術家會在特定地點進行創作與演出。表演節開放讓各領域的表演藝術家都可以參加,不拘於表演藝術或行為藝術,只要他們的演出具有表演性。不以商業為考量,這個表演節旨在讓馬六甲地域環境及表演場地的獨特性發聲,以產生自己的生命張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文化融爐裡 展現新美學
由位於吉隆坡的白沙羅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白沙羅藝術中心藝術節,從二○一四年迄今舉辦了三屆,旨在讓本地與國外藝術家接軌,共同協力創作新作品,同時也展現本土性,讓在地團體藉由此平台呈現他們的匠心製作。從首屆活動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到第二屆在表演場館呈現環境演出,到去年的第三屆邀請更多國際藝術家到訪演出並舉辦工作坊,藝術節藉此一步一腳印地,發掘並開拓馬來西亞新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馬來西亞印度舞蹈大師
依布拉 學習他族傳統 發揚拓展新路
身為馬來族的回教徒,卻在多元文化的國度中,投身另一族群的傳統舞蹈藝術,並且創新光大他是南利.依布拉,馬來西亞的國寶級舞蹈家。他於一九九六年創立了Sutra Dance Theatre,並以此為基地推廣並創作印度舞蹈,並以創新形式備受矚目。其延伸成立的Sutra Foundation也是一個跨國際的組織,串聯了南亞與東南亞的印度舞蹈家與藝術家一起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馬來西亞劇場之母
法莉達.美利堅 創建劇場投身教育 鋪展藝術之路
被譽為「馬來西亞劇場之母」的法莉達.美利堅,廿九年前與夫婿喬.哈森一起成立了「藝人館」,開始投身表演藝術工作。從藝人館太子廣場劇場開始,他們陸續創建了多間表演場館,包含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與檳城表演藝術中心,為有心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提供揮灑的舞台,也透過教育課程讓所有人有機會認識表演藝術。在政府資源提供有限、只能靠私人企業贊助的狀況下,她仍堅持不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檳城喬治市藝術節創辦人
祖希迪 將藝術帶進家鄉 讓在地展望世界
雖非表演藝術科班出身,但喬治市藝術節的創辦人暨總監祖希迪,卻以滿懷熱情打造了馬來西亞在地的藝術節慶。自○九年加入「喬治市世界遺產日」慶典團隊、次年創立了喬治市藝術節,祖希迪為了讓藝術節與國際接軌,他放下害羞本性,走上檯面與各國人士交流,也期待透過藝術,能改變人與社會,讓喬治市藝術節未來可成為東南亞藝術節的平台,不只是為了觀光客,更是為了提升大馬社會文化與人民對表演藝術的認知和素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手集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吳聖雄 透過包容與分享 傳達節奏的感動
「手集團」的演出融合了傳統鼓藝、打擊樂、肢體表演,呈現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風采,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正是這個特色團隊的重要推手。身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徽崇的得意門生,吳聖雄雖是美術科班出身,但卻投身擊樂藝術,更帶領團隊多方吸收各地音樂文化,而向上茁壯之外也認真向下扎根,投注心力在藝術教育中,不斷以身實踐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分享,並藉此傳達音樂節奏的無限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