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阿爾美達劇場二○一六年復排的《理查三世》,由該劇院總監魯伯特.古爾德執導,並邀到兩位重量級明星演員雷夫.范恩斯與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由於理查遺骸的出土,也讓這位爭議君王的面貌更具爭議,古爾德此版選擇將這一切爭議無聲地融入舞台美學,墓地的意象從頭至尾貫穿全劇,暗示著觀眾每個階段的理查剪影其實都只是一步步走向註定的結局;而首演於英國脫歐公投之際,也與當下時局產生對話,讓劇場再度扮演映照現實的明鏡。
《理查三世》,莎士比亞歷史系列中最常被復排的作品,也是玫瑰戰爭四部曲的最後一部,以一位歷史定位負面的君主為主角,述說玫瑰戰爭最慘烈的最後兩年,一個百年王朝的最終章、一場充滿血腥與暴力的政治陰謀、一局費盡心機卻最終歸於虛無的悲劇。二○一六年,倫敦阿爾美達劇場(Almeida Theatre)所復排的《理查三世》,由頗負盛名的導演、阿爾美達劇場藝術總監魯伯特.古爾德(Rupert Goold)執導,邀請英倫兩大重量級演員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主演理查三世)與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飾演瑪格麗特皇后)參與,卡司與幕後團隊都轟動一時。
虛實混陳、真假融合 歷史的理查與劇場的理查
數百年來普羅大眾對「理查三世」其人的認知,多半源自於莎士比亞的作品,而二○一二年英國萊斯特城(Leicester City)歷史性的考古發現,卻掀起了又一波理查熱潮,民眾開始嘗試用另一種比較中立的角度去理解這位君王的歷史功過,這同時也成為一二年以後眾多《理查三世》復排製作所面臨的難題:如何調合歷史與莎翁明顯出於後繼王朝視角的劇本詮釋。
在阿爾美達劇場的版本裡,出身劍橋三一學院英語文學系的導演古爾德,選擇將這一切爭議無聲地融入舞台美學。全劇尚未開演,觀眾在入席時就能看到有如一二年的停車場考古現場,特意展現的側彎脊柱與隨後出場的理查三世重合,拉開了整齣戲的序幕。
事實上,墓地的意象從頭至尾貫穿全劇,透明的地板底下清晰可見的敞開墓穴,成為處心積慮的理查、殺人如麻的理查、登上王座的理查與最後奔向戰場的理查身後無所不在的背景,墓地模糊了歷史與劇場的界線,暗示著觀眾,每一個階段的理查剪影其實都只是一步步走向註定的結局,無論在歷史還是劇本中,理查三世的結局都是戰死沙場,死後慘受凌辱,歷史的沉重蒼涼與舞台交映,勾勒出理查三世在文本與歷史間同樣善惡難辨的面貌。
舞台的整體設計,也以虛實交錯為主要基調,古爾德同時也一改自己一貫以色彩繽紛為特色的舞台風格,使用黑與金作為主要色調,搭配後方慘白燈光下一個接一個浮現的骷髏,成為理查王座唯一的裝飾,如真似幻的畫面構圖展現《理查三世》跨越時代的警世性。
在不改變對白中時代設定的前提下,古爾德讓演員們身著西裝上台,手持手機傳訊,刻意跳脫了中世紀的時空限制;理查兄長喬治被淹死在油桶裡,老皇后瑪格麗特懷抱洋娃娃悲鳴,海斯丁(Lord Hastings)在長桌上被斷頭,也展現導演在現實的荒唐與虛構的真實間不斷取得的巧妙平衡,當文本與歷史交織,事實與藝術呼應,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彌平了人物設定的爭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