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與寧采臣。(© Keith Chiu 攝 香港舞蹈團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港週2018@台北系列報導

已然不再的美好 在舞動中重生

香港舞蹈團楊雲濤談《倩女.幽魂》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香港週2018@台北—香港舞蹈團《倩女.幽魂》

12/14~15  19: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INFO  www.facebook.com/LAmourImmortel.HKDC/

「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將經典電影《倩女幽魂》的故事化為舞蹈作品,搬上舞台的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這麼說。

無論是故事中的聶小倩,或是曾經看來如此靦腆的張國榮,其人已杳為芳魂。出自《聊齋》,《倩女幽魂》(原名〈聶小倩〉)是原著中改編版本最多的故事,甚至出現了電玩遊戲版本,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隨著改編與演化,故事早已有其不朽的生命。而拜徐克的電影所賜,華人世界最著名的女鬼非聶小倩莫屬,王祖賢在當中的翩翩扮相、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亦為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留下註記。

懷念那些曾經的美好

當舞劇《倩女.幽魂》在二○一五年首演,許多訪問不約而同地提到,究竟用另一個藝術形式,將故事再說一次,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特別是電影出品的卅年後,愛情觀早已大幅改變,如此純愛是否還能受到欣賞?重新詮釋經典,在這個世道的意義何在?

楊雲濤表示,創作有時是種溝通,創作者與表演者投入其中,看見自己的真面目。看舞作的觀眾也是,能在過程中受到感動,反映當下自身的情感。隨著閱歷增長,他對徐克這部電影的喜愛更加豐富。有別於年輕時較為表層的著迷,可以發現更多新的元素。以愛情的角度來借喻,電影包裝了「對美好東西的懷念」,預示著所有的東西都會消失。

經過挑選,十一、二歲時開始受民族舞訓練的楊雲濤,有著「祖師爺賞飯吃」的幸運。從民族舞、而後加入廣東現代舞團,也使他的肢體開發混合了不同的風格。不同元素的融合,也從《倩女.幽魂》中可見一斑。就他的編舞風格和表現手法而言,看重的是主題,而非形式。楊雲濤笑稱自己走的是魯迅派的「拿來主義」——不過,這並非不別就裡、照單全收,而是透過實用主義的觀點選擇之後,「拿來」使用。

在楊雲濤看來,有別於電影能利用的技術愈來愈厲害,舞蹈作為最古老的藝術,跟科技的關係相對較小。藉由舞蹈,想傳達的是《倩女幽魂》故事中的意境和情懷。比起芭蕾舞、台詞或對白,舞者用古典的肢體語言傳達,更能準確傳達當中的情緒。特別是舞作中的音樂,不僅取材自電影中黃霑創作的作品〈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由音樂家伍卓賢重新編曲,盡可能保留當中主要旋律,結合新作來符合舞作需求,能讓音樂與舞蹈更加融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