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如果是主管、同組同事、別部門同事丟個包袱,我就把它當成是「接包袱」、把重點說清楚、講明白,也許不同專業之間就比較不會有「你怎麼會問這種問題」的情緒出現了。但是實際上,這樣不帶「批判」的回應,並不容易做到,同事之間如果交情不夠,這種「你丟我接」的往來不容易順暢,那交情能不能夠經過「設計」而被催化出來呢?
隨著台灣新場館的陸續建設完成,藝術行政組織的最佳編制方式也開始被重新討論。例如,節目和行銷是要同組還是該各自獨立?是要分立各個部門,還是以任務編組方式將藝術、技術與行政代表共聚,才會更有利於節目從規畫到執行的一條龍推動?
把工作間的對話想成「說相聲」?
老實說,無論何種劃分法都可行,但也都不一定行得通,端看大家的一念之間。部門之間因為專業不同,難免有些對立,但如果能把工作間的對話想成一搭一唱的「說相聲」,有人專門「丟包袱」,有人負責「接包袱」,所有的相關討論也許都可以變得好玩些了。
「這XXX演出肯定是世界上最特別的!」
「怎麼?你說特別就特別?你倒給我說個明白,怎麼特別法?」
「細的不說,我就給你講講這三點,1…,2…,3…」
「聽起來是有那麼點意思了,但怎麼說是『世.界.上』最特別的呢?」
「……」
以上的對話,「丟包袱」的常是行銷部門,「接包袱」則會是節目部;當節目部遇上舞台技術部門的時候,角色可能又會有所改變:
「這節目在舞台上需要下雨,行嗎?」
「當然行!但得先看看下得是什麼雨,是大雨、小雨?是細雨下個好一會兒,還是嘩啦啦一次到位?這準備工夫就分為……」
講相聲的時候,「丟包袱」的人好像常都盡是問些「傻」問題,「接包袱」的人總得多準備材料來詳加解釋,兩人雖看似對立,實則是要互相搭配,演出才會精采。
在職場上,如果是主管、同組同事、別部門同事丟個包袱,我就把它當成是「接包袱」、把重點說清楚、講明白,也許不同專業之間就比較不會有「你怎麼會問這種問題」的情緒出現了。但是實際上,這樣不帶「批判」的回應,並不容易做到,同事之間如果交情不夠,這種「你丟我接」的往來不容易順暢,那交情能不能夠經過「設計」而被催化出來呢?
透過共識營打破部門界限
嚴長壽在經營亞都飯店時,每年都會舉辦兩次共識營活動,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參加,內容從初階逐步進階。他曾笑著說:「經過共識營之後,大家都可以在不同部門找到比較熟識的朋友,至少可以維持半年不吵架了!」
兩廳院曾因此借鏡舉辦過幾次共識營。首次舉辦前,大家充滿疑慮,結果透過老師精心安排的暖身遊戲,大夥兒在不經意中開始與許多新朋友分組合作。一整天活動的最後,老師讓大家排成兩排彼此面對面,對著你眼前的夥伴把今天的感想先比出數字,接著以行動來表達::「1」代表等一下要轉身變成背對背;「2」彼此可以相互點頭微笑;「3」可以握手;「4」彼此擁抱。當年紀較長的技術部大哥們,看到對面行銷部年輕妹妹們毫不猶豫地比出「4」的時候,他們也勇敢的回應「4」,接著開心擁抱,彼此打氣。那一天的活動,打散了部門的界限,也打通了許多沒有必要的鴻溝。
所以說,建構組織很重要,但建構起組織間看不到的關係更重要。
文字|平珩 舞者不成,專家未滿,藝術行政與教育的手工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