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平珩

發表文章 36 篇
  • 《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書封
    藝@書

    十年一劍為《月球水2.0》搞笑

    繼去年出版《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與讀者分享多年藝術工作行政經驗後,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透過多個親身參與的國際交流與共製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與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與歷程。近期舞蹈空間舞團與日本東京 鷹舞團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將以線上映演方式呈現,本刊也特地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此製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文字|平珩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23
  • 平心而論

    起飛總在兩年後

    批評、抱怨工作很容易,但要理出自己的想法,沒有兩年的「忍功」,真的不易掌握分寸,職業舞者如此,藝術行政如此,教學也是如此,但唯獨對於我不夠熟習的寫作,似乎兩年半了,還沒能掌握到自己最理想的狀態。預設的主題,常隨著文氣轉到了別處,想說的重點,總被有限的措辭局限了,這種全然的「活功夫」,當真更是來得不易。

    文字|平珩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平心而論

    鬆緊之間別有洞天

    原來「轉接點」不是創作者一人之事,是全體之事; 原來串連「鬆」之間,還要有「緊」; 原來「魔鬼就在細節中」的真正意義,是在說從生活或工作的細節中所發現的智慧,是會讓人開心的!

    文字|平珩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平心而論

    第一名

    一般而言,當賣座未達滿座時,開演前「適度」地自行調整座位其實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地方場館,多半會「睜一眼閉一眼」的見怪不怪,但在苗北,場內服務同仁是人手一張購票座位表,因此很容易辦識出觀眾是否變動座位,問起吳主任怎麼敢那樣「堅持」行事?他睜大了眼說:「當然要這樣啦,不然怎麼推不同票價的座位!」

    文字|平珩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平心而論

    道不盡一切的淚水

    舞者們在接近演出、緊鑼密鼓排練期間,還要分神配合學校各種「奇怪」的時間出動,有時在早上七點就得開始暖身,有時是一天連跑三場,甚至不時還須兵分二路或三路,才能因應學校們都想要的「好時間」。而講座通常不可能「一套走天涯」,舞者還得依講座時間長短及人員組合準備不同素材與內容,種種「壓力」終於逼得讓他們有一天問起:「這樣跑,到底有沒有效果啊?」

    文字|平珩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平心而論

    分分秒秒的步步為營

    如果是舊製作演出,時間大致不會有差別,完全可以預計,也可以準確地說出上半場時間、中場休息、以及下半場的時間長度。但對於新製作可就真不容易了,例如原本預計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可能到了最後變成三小時。這從劇院的角度來看,好像是增加了票券的價值,似乎是對觀眾有利,但往往有些觀眾可不會這樣想,於是「害我回家太晚」、「坐車不方便」,都會成為客訴的內容。

    文字|平珩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平心而論

    分寸啊,分寸!

    島崎徹的排練,每個細節都要求得一絲不茍,但他同時也讓舞者自我表現,如果動作的味道對了,會尊重舞者所賦予的感受。所以「遵循細節」與「加入自我詮釋」二者之間到底有沒有衝突?其中的分寸該如何掌握?我們需要揣度的分寸是要用教的,還是只能用體會呢?如果對應在行政工作上,按表抄課的執行與自主運作的分寸又該是如何拿捏?

    文字|平珩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平心而論

    好滋味的晚餐

    芭蕾重要的派別俄國的Vaganova、 義大利的Cecchetti、丹麥的Bournonville、巴蘭欽的芭蕾,哪一種是method(方法),哪一種只是style(風格),又是一番歷史考據的辯論,更深入談起這些細節,有點年紀的評審們都好像變成了「憤青」,悍衛著自己的研究心得,引經據典地加以佐證,為飯局增添了不少好滋味。

    文字|平珩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平心而論

    說相聲?

    在職場上,如果是主管、同組同事、別部門同事丟個包袱,我就把它當成是「接包袱」、把重點說清楚、講明白,也許不同專業之間就比較不會有「你怎麼會問這種問題」的情緒出現了。但是實際上,這樣不帶「批判」的回應,並不容易做到,同事之間如果交情不夠,這種「你丟我接」的往來不容易順暢,那交情能不能夠經過「設計」而被催化出來呢?

    文字|平珩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平心而論

    場館的溫度

    我有幸在一個被支持的環境下起步工作,我也努力實踐這種「看喜不管憂」的行事作風,缺點人人可挑,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看到正面的點,才是可以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感謝父親多年來教會我最重要的工作態度,也謝謝他一路相挺,即使到此刻依舊受用。

    文字|平珩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平心而論

    主題與變奏

    楊春江幽幽地說,「如果我擁有自己的劇場,我當然可以比較主觀!但當我沒有時,我不想讓它變成『楊春江舞蹈節』,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加入!」原來小亞細亞所代表的劇場間的合作交流,並不是那麼容易「複製」,雖然楊客氣地說他是從小亞細亞得到「傳承」的使命,但我知道能夠因地制宜、因主題聯想出不同的變奏,才是真正的接棒,也才是最讓人欣喜及感到安慰之處。

    文字|平珩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平心而論

    肝膽相照的功夫

    荷蘭策展人羅勃在受訪時說:「大凡表演團隊分為二種,一種是以呈現單一藝術家的作品為主,藝術家就代表團隊;另一種是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團隊,那我就會介紹團隊幕後的核心人物,他怎麼做、做過什麼。」原來一直以為作品永遠是最重要的,原來他還會關注其他的層面。

    文字|平珩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平心而論

    送禮費周章

    出國時,我也常會在博物館挑選禮物以備不時之需,梵谷美術館色彩優美的大圍巾、別針等適合給氣質出眾的長輩,文創型的文具或小物適合給創作者,會帶來叮叮脆響的小鈴噹、小樂器、小風鈴等,也都是頂能讓人解憂的小禮。 無論禮物貴不貴重,精美的包裝、搭配的彩帶、提袋、附上的小卡,也都是準備禮物的一部分。這些過程,其實就如同在準備一個製作,紅花有了,還須綠葉才能完整。

    文字|平珩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平心而論

    太歲頭上要動土

    有時是針對音樂、有時是劇中人物,有時表現方式,在眾多可能的改變中,他至多只會擇兩個關鍵點來討論。太歲頭上雖可「動土」,但不能動大土!什麼是關鍵?什麼是可行的關鍵?是提出一個方向?還是有一定要改變的點,羅勃總能分得清楚,作品也往往在他的「提點」下,將製作人與創作者的距離拉近,也就擔保未來與觀眾的距離更近了一些。

    文字|平珩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平心而論

    弦外之音

    每年的城市文化會議都是由各城市依主題報告近況與發展,大家除了要提供最新的資料外,也難免會各有心機地運用在地特色來「宣揚國威」,短兵相交的較勁有時不知不覺會讓彼此的關係有些緊張,但南方大師總能以一個漂亮的總結將會議重新定調。他「要緊張,又不要太緊張」的態度,多年來成為會議的核心精神,讓大家在面對新議題及挑戰時找到動力及方法,也能夠體認「掌握」會議的結論是在開幕的「面子」後,更重要的「裡子」。

    文字|平珩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平心而論

    重生的喜悅

    面對這一連串的辯論,我其實還想插話:「我們每一場活動都會事後用照片做人數確認?參與人數較少的活動可能可以計算出來,幾百人參加的能算出來嗎?」我們的「研究」方式要如何可以精準又省力?但這個項目有必要那麼錙銖必計嗎

    文字|平珩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平心而論

    從開低而走高?

    除了不斷想辦法精進演出前後的「說」,今年我們還有個特別的機會,把舞作從頭到尾以口述影像方式「說」給視障者聽,準備素材的過程相當不易,但結果是意外的「甜美」。口述老師將看到的畫面,透過耳機以好聽又適當的速度娓娓道來,不僅聽障生覺得「非常豐富」、「看得很開心!」,連一起前來的明眼人,也有不少表示受惠良多,確實因此看懂了更多的細節!

    文字|平珩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平心而論

    是天空,也不是天空

    今年,我們更大的挑戰則是在新竹美學館的支持下,舉辦一場給「視障者」的專場演出。演出進行時,視障觀眾會帶上單耳的耳機,一邊聆聽著口述影像老師的敘述,一邊聽到音樂、想像舞蹈。我們沒有任何先備經驗,原本想得很單純,以為只要提供演出劇本,讓影像口述老師們來看看彩排,他們就可以把看到的內容說給學生聽了吧!沒想到想到這才是一連串費心費力溝通的開始。

    文字|平珩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平心而論

    攻人要攻心

    創意的想法不能只是說出來,還要以不同的行動去落實!有時我們會先做工作坊,增加前置的心理及身體準備;有時則是要辦個讀書會、討論分享,讓舞者們跟上編舞家的內心世界。「攻人要攻心」從來就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何況每一代的舞者、每次合作的創作者都不相同,所以我也只能在「挑戰」中緩步累積經驗。

    文字|平珩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平心而論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我想要一個帶著『惆悵感』的燈光。」「???」 胡導說:「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能夠找到正確的語言相互溝通真的很重要!什麼是構成「惆悵感」燈光的要素?如果這個「惆悵感」能夠被進一步轉譯成「冷色系、小範圍、有點背光、偏暗」的燈光,那被「翻白眼」的機率就一定會降低了。

    文字|平珩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