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e you Zoom》內其中一位分享者馮世權,在其女兒的房間內。(黃婉萍 提供)
香港

微型自述Zoom進港人生活 《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廣播重現

劇場無法演出的當下,各劇團與藝術節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五月時把原來兩小時的劇作《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變為五集每集約半小時的廣播劇,而《See you Zoom:一個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線上互動前傳)》以低成本沒預算的「貧窮」劇場方式,透過Zoom與觀眾進行參與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際隔離的情況下真誠同時真實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鳴的處境。

劇場無法演出的當下,各劇團與藝術節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五月時把原來兩小時的劇作《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變為五集每集約半小時的廣播劇,而《See you Zoom:一個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線上互動前傳)》以低成本沒預算的「貧窮」劇場方式,透過Zoom與觀眾進行參與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際隔離的情況下真誠同時真實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鳴的處境。

疫情嚴竣彷彿變成了日常,劇團和藝術節都以不同的方式在網上探索可能性,如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辦的「靠邊站藝術節2020」以年輕為主題,今年首次線上進行,節目亦以網上藝術節的角度策劃,有些是Zoom形式參與有些則是在網上頻道直播;至於落腳大埔藝術中心的多個表演團體,則在五月最後一週舉行另一網上藝術節「隔離藝術ing」,大家仍然繼續創作與生活。

劇場作品轉為廣播劇  創作推廣新可能

劇團把作品錄影直接上網播出已是近數月欣賞表演的「常態」,但亦有團隊把作品轉換方式重新製作。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五月時把原來兩小時的劇作變為五集每集約半小時的廣播劇,在錄音室重新製作的《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除了要調整場景和動作的表達外,也加入音樂和效果引導觀眾進入想像,同時要協助切換角色的狀態,情節成為主導,讓作品的呈現產生不同的觀賞經驗,相當考驗演員咬字的清晰度和如何以聲音建構角色,即使是富經驗的舞台演員,也必須轉化演繹的方式。

有別於讀劇會讀出動作和舞台調度,廣播劇要將之轉化如放在對話中,香港以往也有把戲劇作品轉為大氣電波版本;廣播劇創作也是重要的創作類型之一。只是當「聽收音機」早已不是主要娛樂,廣播劇好像漸漸淡出,然而因疫情而令劇場創作人思考和探索作品呈現的可能性,日後即使劇場回復「正常」,也勢必在創作和推廣上帶來更多元的發展。

而利用網上學習和會議平台進行直播演出,則更可能會成為未來創作的空間。《See you Zoom:一個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線上互動前傳)》以低成本沒預算的「貧窮」劇場方式,透過Zoom與觀眾進行參與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際隔離的情況下真誠同時真實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鳴的處境。作品開始時由主持人請參與者測試聊天室和即時改名的功能,預備在演出期間進行選擇和回應,並強調要觀眾先上洗手間以免影響欣賞演出。

Zoom進他人的room  新穎的參與式演出

當線上演出成為日常,大家也習慣於被干擾和難以專心地欣賞時,這個認真的提醒倒是令人相當興奮,當然也半信半疑。不過《See》九十分鐘演出的設計策略,其實相當令人容易投入和維持參與度(engaging),觀眾在看完四位分享者在房間內的短介後,要選擇想進一步認識多點的兩位港人,透過Zoom的分組功能,觀眾在虛擬空間藉分享者的帶領下,現場深入房間的不同角落,了解他╱她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心情,房間不修飾的揭露與其自述,強調了真實和現場感;房間內多於一個拍攝角度現場跳接不同畫面,也見創作人思考如何用鏡頭表達更多未能言說的狀態,此外也有探索家居日常的詩意,如聚焦水龍頭湧出來的水反映心裡壓抑。

分享者鼓勵參與者介入,觀眾即時的互動,如提問與為分享者的狀態打分數,當然因觀眾基本上不露面(也是Zoom學習的常態),鼓勵他們的力度和需要是否能即時回應,就是分享者每次演出的挑戰;照顧其即興性但同時也要在預設的時間框架內完成分組內容,以接合主軸的流程。《See》打開了參與式演出以網上平台進行的可能性,疫情之下,讓未來表演的探索變得更有活力。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