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台灣的爵士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百年前,爵士樂從美國傳遞到日本,再從日本抵達台灣,中間經過了不少旅程,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雖說爵士如料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能適切地調成當地的味道,但改變了「食材」、更換了「調味」,「台灣的爵士」是否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一個理論,總要經過假設、驗證,最後才能歸納結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百年前,爵士樂從美國傳遞到日本,再從日本抵達台灣,中間經過了不少旅程,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雖說爵士如料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能適切地調成當地的味道,但改變了「食材」、更換了「調味」,「台灣的爵士」是否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一個理論,總要經過假設、驗證,最後才能歸納結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爵士樂評人

黎時潮:台灣音樂家演奏、發生在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爵士

對這個想法,我的概念轉換過很多次。2000年左右時認為,是不是要把台灣音樂元素例如加入南管、北管、原住民等等加進來才對?但經過這些年,我認為台灣音樂家演奏的,就是台灣爵士樂。有些台灣音樂家的作品充滿紐約爵士樂的味道,跟台灣連結很低,只聽專輯無法聯想是台灣人,但那是台灣人的訓練與構思,背後的底蘊就是台灣。

從這個想法再擴展,不少由來台的美國、日本組成的爵士團隊被這塊土地激盪而創作,專輯在台灣錄製、發行,也跟台灣樂手合作,因此我認為發生在台灣的作品,也可以叫台灣爵士樂。

最後反過來問一個問題:有必要區分嗎?台灣是迷人、熱鬧的小島,各種文化匯聚,導致無法從聽到的東西判斷出台灣作品。因為太千奇百怪、差異也非常大,所以最終只要是好作品就好,不過那跟它如何被判別、如何被看,就是兩回事了。

爵士小號演奏家

魏廣晧:在經過消化與產出之間,必要的元素就是「台灣」

對我來說,爵士樂是一個載具,承載我對世界的感覺,作為演奏家,我時時思考如何將這個工具操作好,進而轉化出我對世界想說的話。這個載具不僅僅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已,更囊括了教學、推廣,以及創作等分享。

要定義台灣爵士不容易,我認為只要是被台灣文化孕育過的演奏者,用爵士的形式表現出來,那麼就可以稱為是台灣的爵士樂。這個範圍很廣,但是它的中心是,有沒有因為台灣這片土地激盪出感動?是否跟地方的人文相互連結?是否在懂了之後用自己的方法講出來?也就是說,在經過消化與產出之間,必要的元素就是「台灣」。

或許爵士樂長久來被認為是洋玩意兒,但我認為不是如此,因為我相信,把國外來的光環迷思拿掉,就能發現其實每位台灣的爵士音樂家,都能在這裡發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