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賓樂手在台灣 1968 年錄唱片,唱片名為:台灣民謠演奏集:平原風情。(楊曉恩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台灣爵士樂 台灣的爵士

探尋爵士樂手在台灣的百年足跡

爵士樂手的定義經常眾說紛紜,諸如有人認為應該以爵士樂手所具備的能力、知識及曲目為標準;也有人說,靠爵士音樂演奏吃飯的人才能叫做爵士樂手;更有人認為,演奏現代爵士樂、具藝術性並且具有創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樂手。然而,如同「爵士樂」的意義與內容,會隨著時代與場域變化,「爵士樂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爵士樂手的定義經常眾說紛紜,諸如有人認為應該以爵士樂手所具備的能力、知識及曲目為標準;也有人說,靠爵士音樂演奏吃飯的人才能叫做爵士樂手;更有人認為,演奏現代爵士樂、具藝術性並且具有創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樂手。然而,如同「爵士樂」的意義與內容,會隨著時代與場域變化,「爵士樂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在過去100年中,爵士樂從美國傳播到全世界,台灣在各年代,也有許多對爵士音樂充滿興趣、且想要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他們追尋夢想,有的離鄉背井去學習,有的聽唱片模仿。台灣的音樂史,則少不了爵士樂手在台灣的敘事,他們製造出獨特的音景,也穿梭在各式音樂場景中。因此,本文希望在歷史的更迭中,探尋音樂社群的演變,找尋不同世代的爵士樂手,看看他們如何堅持爵士樂的理想,尋找自身定位,並且影響同代與下一代的樂手。

日治時期:台灣爵士樂手的萌芽

當爵士樂隨著留聲機、歌舞娛樂表演、出國旅行及廣播,風靡全球時,日本人也迷上這從美國來的最新娛樂。1920年代中期,陸續有許多舞廳在大阪開幕,也雇用了許多樂隊駐演,而這股風氣,也吹進了台灣。1939年,台灣音樂家高金福在雜誌《台灣藝術新報》上詳細描述了台灣人如何開始演奏爵士樂。他與音樂研究會的同儕,於1930年在大稻埕開始嘗試組成爵士樂隊,一開始由於樂手大部分來自古典音樂的背景,只能聽唱片不斷模仿。經過一番努力,終於1931年於剛成立的舞廳「同聲俱樂部」駐場演出。同聲俱樂部後來於1935年搬遷,並改名為第一舞廳(第一ダンスホール),著名的小號手楊三郎就是因來此擔任電梯員而開始學習音樂的。

儘管受到大家的喜愛,爵士樂與社交舞在日本仍然遭受許多保守派人士的批評與反對,並受到政府的管制,有些樂手因此渡海至上海或東北等地尋求演出機會。台灣的樂手也因殖民政府的管制愈趨嚴格,而在1930年末開始向外發展,例如林禮涵、楊三郎、陳清銀、許戊己、蔡江泉及劉金墻,都曾到日本、東北與上海演出。

除了舞廳的伴奏樂手之外,地方的傳統子弟團也在日治時代分設西樂團,其中松山福安郡便是一個例子。松山福安郡於1917年創立,雖然剛開始以吹奏樂及管絃樂團為主,後來也漸漸學習爵士樂演奏,並且在戰後的台灣音樂界發光發熱,其中包括統一飯店領班鄭萬欉及知名鼓手王裔旺(綽號臭頭仔仙)。

總結日治時代的樂手,因為日本的殖民,而接觸了爵士樂。音樂群體形成的媒介,主要以音樂研究會、舞廳、地方的子弟團為主。此外,高金福還提到:爵士樂要進步,必須仰賴個人練習即興演奏及團體的合奏。可見當時的爵士樂手,對爵士樂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因為,經過了100年,這仍然是演奏好爵士樂的重點。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