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掌中戲國寶陳錫煌的郭建甫,對自己創立的「不貳偶劇」的堅持,來自「師父把手上的東西交給了我,那我該做的就是把美和純粹留下。」雖是承襲小偶傳統,創作題材卻希望能反映當代思考,如《道成》談的是執著,因故未能發表的《垃圾仙島》討論的是居住正義,於10月底演出的《崖山恨》關注的是戰火中的孩童。怎麼從傳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郭建甫笑說:「若要歸類的話,我大概會說我是掌中戲的新古典派。」
「不貳偶劇」成立已邁向10年,團長郭建甫師承掌中戲國寶陳錫煌,身上住著老靈魂,從工作室內擺設的木製雕花屏風、阿嬤的古早櫥櫃、泡茶聊天的桌椅等老物件,一直到對偶衣、偶服親自製作的堅持……「傳統」的裡外如一是他的本事,也是個人風格。
不過,他並不以「傳統」標籤自己。創團以來,他陸續接定目劇表演,然後演出新編戲《道成》、《崖山恨》等作,仍堅持以傳統小偶表演,郭建甫笑說:「傳統、當代不過是技法。」但,小偶進入當代劇場後,與觀眾間的距離造成霧裡看花,往往只聽得見口白,看不見操偶的細膩。「台灣大多數的劇場並不適合掌中劇的演出。」只是他沒有因此放棄,「師父把手上的東西交給了我,那我該做的就是把美和純粹留下。」這就是他「不貳」的堅持。
復現歷史意在言外 讓觀眾思考比給答案重要
談到創作題材,郭建甫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喜愛傳統的細膩與層次,腦中同時也充滿當代思考。近期發表的《崖山恨》,講述的是宋代末年的戰亂中,三名幼主被迫登基,卻慘遭俘虜、受迫跳崖等際遇。近似傳統戲曲中以國仇家恨為主題的歷史劇,如何在觀眾缺乏歷史背景的可能下,進而帶出跨越時代的意義?
郭建甫從容解釋:「我在創作作品同時,都有很重要的核心主旨。」《道成》談的是執著,因故未能發表的《垃圾仙島》討論的是居住正義。「在《崖山恨》,我想關注的是戰火中的孩童。」他侃侃而談,「這些充滿東方風格的題材是我個人的喜好。」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歷史中,存在著從古自今即不斷輪迴現世,需要不斷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一般而言,非我族即番邦,或是反派,從戲曲臉譜即可看見過去創作者對人物的評判。但,不貳偶劇的創作裡卻未見戲曲「本位主義」,「我們的不用臉譜去象徵善惡,不同的人、立場本來就有他該想、該做的事。」雖然《崖山恨》是歷史悲劇,但郭建甫也強調這並非「歷史課」,「我們希望的是觀眾能夠在我們的創作架構中看到孩子因不得已而逃難,甚至被宰相逼著跳崖。」以事件的重現,讓觀眾直接感受、思考。
他也謙虛地說,歷史事件有著那個時代對於事情的思考,但當代人在觀看時,必然也有其想法。「我們沒有下定論,而是安排一齣戲,讓大家一起看看、思考,我們沒有要帶來革命性的突破,但希望作品能夠讓大家多挖掘點思考,而不是搪塞。」觀演之間能夠彼此交流,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