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立雄

新北人。評論人、自由撰稿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研究關注明清戲曲、崑劇表演,喜歡觀察、書寫,也希望能夠在觀察與書寫中,構聯出戲曲與當代觀眾之間的交集點,寫下讓人感動的故事。曾獲2016、2017年「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受邀2017年臺南藝術節駐節評論人,文章散見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等。

發表文章 41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對台灣表演藝術圈而言,「共製」(co-production)是近年的關鍵字之一,舞台上不乏不同場館、國家,以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為前提,所進行的藝術探索,並產生各類型的共製節目。 廣義來說,共製涉及「金錢」與「藝術」兩種模式的合作分類。前者以資金挹注為主,後者涉及不同角色間的藝術理念協商,此兩類型間往往有模糊地帶,不同團隊、製作人、藝術家或機構之間對「共同性」的追求,可說是困難重重,沒有一概而論的SOP,但也因此存在各種新的工作思維與模式的可能性。 隨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大場館與地方文化場館陸續到位,各館、各地方的藝術節相繼舉辦,增進了場館共製、國際共製等市場需求,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交流,方能推展創作能量。本刊嘗試透過6位身處「共製」大群體中的實踐者,以其身體力行得來的反思與再提問,嘗試描繪「理想共製」的可能

    文字|林亭均、藍貝芝、高翊愷、陳佾均、周東彥、蔡博丞、吳岳霖、林立雄、張慧慧、Terry Lin、潘怡帆、@choumo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當金蓮成熟時》排練現場。
    戲劇

    瘋戲樂與北市國《當金蓮成熟時》 探索「性」與「身體」 潘金蓮的性啟蒙旅程

    《水滸傳》、《金瓶梅》建構出的「蕩婦潘金蓮」,有不少當代創作者為她翻案,而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則不迴避「性」這件事,編劇吳政翰希望從「潘金蓮的性啟蒙旅程」切入,在「身體」間的互動交流中營構出人物的血肉;同時,透過性與身體,回應文明社會的階級、性別及父權等問題。作曲王希文也將透過自由不受拘束的曲風,讓演員的身體能在音樂中自在律動,創造戲劇的有機性。

    文字|林立雄、林韶安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飛人集社劇團《虗轉》排練現場。
    戲曲

    2020戲曲夢工場 丟下包袱讓想像力爆炸 來場冒險的實驗!

    邁入第三屆的「戲曲夢工場」標舉戲曲的實驗大旗,讓戲曲工作者有機會拋開包袱、嘗試新的形式,創造更多可能性。今年更特別邀請飛人集社劇團及河床劇團,推出《虗轉》、《分身:身體實驗#1》,持續思考「跨界」與「實驗」的意義。前者結合偶戲和歌仔戲,後者則結合舞蹈、視覺藝術,嘗試從戲曲身體的線條、節奏進行雕塑、重構,試圖尋找出戲曲身體的「當代」意義。

    文字|林立雄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周東彥與Baboo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多元創作 探索劇場的「跨」度 周東彥 ╳ Baboo

    與兩位導演相約在青田藝集,周東彥和Baboo,一白、一黑穿得素樸,對坐在長桌的末端,靠著夜落的窗口。 周東彥可以說是從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後,最早前往英國攻讀劇場與多媒體設計的戲劇工作者;歸國後,持續透過影像、光影向世界提問。作品亦總帶著濃濃文學氣味的Baboo,除持續發表創作,曾在《PAR表演藝術》擔任編輯的磨礪,也鋒亮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與發掘題材的可能。 這幾年,兩人累積了豐富的跨國共製經驗,剛好都發表了與同志相關的創作,也運用了新穎的VR科技創作,這些共同點,讓人好奇他們的相關經驗與體會

    文字|林立雄、林韶安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創作者在劇中經營出父愛的溫情,以及「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與悲傷,不免也溢出了名為「父愛」的沉重。
    戲劇

    水族箱內/外的家的想像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文字|林立雄、黎家齊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大廚展藝,佳餚上桌,令人食指大動。
    特別企畫 Feature

    溫宇航 沒戲演的日子,持續燉煮的「慢」滋味

    「以前一年至少三檔大戲要演,今年可都沒了,但抓到了時間好好休息。」京崑兩門抱的小生溫宇航,趁此機會放慢生活,逛市場、看影集、泡湯,還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如做菜、教學,甚至蓄起鬍鬚這可是忙著演出的小生不可能做的事。這段時間內,溫宇航可以回歸生活、沉澱自己,也在做菜、教課、蓄鬍等事情上,做得很「崑曲」──樣樣慢燉細煮,嚐出箇中滋味。

    文字|林立雄、林韶安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朱文走鬼》是否能讓角色之間的「常」與「非常」因舞踏的身體直接進入梨園戲的部分表演中,為劇中人創造新的肢體可能?
    回想與回響 Echo

    跨得過的舞台,跨不過的身體 看《朱文走鬼》直播版

    傳統戲曲在現場的「全面性」因導播概念的進入而限制了觀賞視角,當該段落聚焦於某演員時,另一位演員的表現又怎能清楚地被看見?戲曲中時常使用的對稱、均衡,是否也因「聚焦」而失其畫面與意義上的完整?更甚至,鏡頭有沒有可能影響表演?這都是我在線上展演中,所看見、察覺到的問題。當然,在呈現的燃眉之急下,《朱文走鬼》在直播上的表現包含字幕安插、角色特寫等都已經可以看見精密的計算與設計,實屬難得。

    文字|林立雄、林育全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魏海敏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平凡的生活 成就舞台上的不凡

    「其實我的生活是很規律、很平凡的。很多人休息可能會大吃一頓,可能會狂歡,但我幾乎不會,大都跟著戲一起生活。雖然我的生活很規律,但我的腦袋是很天馬行空的。」魏海敏笑著說,台上的千變萬化,來自生活的質樸無華,而對於表演,魏海敏總是兢兢業業,認真面對每一次的學習歷練。「我的自信其實是建立於不自信。」魏海敏語重心長表示,她對於舞台上的每一轉瞬總是「敬畏」。「我的不自信建立在『我們能否準備得夠好、維持好的狀態。』最重要的是『敬畏心』。」

    文字|林立雄、林鑠齊、蘇岩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金鐘歌王楊烈
    焦點專題 Focus

    金鐘歌王楊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憲 熱情互動草根味 秀場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場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文字|林立雄、張震洲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磕靴尖〉一段中,飾演王蓮蓮的蘇洺芸(中被官差壓制者)表現精采。
    戲曲

    傳承表演精華 亦須思考當代詮釋

    我們是否能讓更多人看見不同「路子」的歌仔戲特色,並在時代思維不斷的更迭中,為這些戲找到存在的理由,而非僅只是「技術的留存」?畢竟,這些戲既要搬上舞台,在技巧傳承外,再花時間打磨情節、重新刻畫人物,或許會讓這一次的「看家戲」更別具意義,不是嗎?

    文字|林立雄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排練現場。
    藝術節

    2019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透過藝術家視野 打開在地文化想像

    從二○一五年開始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民間自發舉辦為口號,並逐步反思「對外連結」與「在地連結」,以及多元性的呈現。二○一九年除延續過去的活動,更將「街區共同策展」視為重頭戲,落實「民間發起」的意義。其中的社區劇場《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不僅是在地經驗的體現,更是通過日常行為去建構劇場的可能性。

    文字|林立雄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海公小紅袍》繼承了黃海岱戲劇的文雅、具有文學性,整體情節安排上,有重有輕,觀眾能夠獲得調劑。
    戲曲

    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與詮釋

    掌中戲做活戲最趣味的地方,也就是這溢出於文史之外的想像空間,然而張居正何許人也?海瑞又何許人也?這或許重要,也可能不重要。重要的是,藝師如何詮釋出別具特色的人物吸引觀眾,引發觀眾向下觀看的興趣,才是重要。

    文字|林立雄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全台各地文化局、場館及藝術團體共130位參與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
    特別企畫 Feature

    拓展平權理念 共享共融體驗 「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側記

    共融,到底是什麼?或者,該做什麼?文化部與國家兩廳院於七月十一日共同主辦「國家兩廳院藝術共融工作坊」,正可觀察到文化平權的理念運行,並在過去經驗到當下體驗間找到劇場藝術指向未來的更多可能,再回頭去追問「共融」的理念與實踐。

    文字|吳岳霖、林立雄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大家安靜30》排練現場,總是笑聲不斷。
    戲劇

    春河劇團《大家安靜30》 英國戰後荒誕喜劇 再次引爆豈容安靜

    卅年後,郎祖筠集合過去的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演出當年的畢業製作,圓在四年前的同學會上談論的夢想。《大家安靜30》不只是經典喜劇重製,更嘗試用質樸、紮實的表演功力讓觀眾看見劇本的力度和過往呈現的不同風格,也檢視著這群已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同窗們的成長。

    文字|林立雄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
    戲劇

    悲傷在鑼鈸喧騰裡輕輕搖晃

    歡鬧之餘,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但,那些在初次演出時精采的雜技表現刪去了許多,具有畫面感的技藝表現被代換成糾纏而無意識的肢體表現與互動,帶有詭譎氣氛的表現與燈光設計,也因在陽光強烈的棚下演出而少了幾分民俗技藝具有的神秘感。

    文字|林立雄、林韶安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未來處方箋》中,明顯的戲曲符號出現在舞台時,演員也會因此而被規訓、約束。
    戲劇

    未來在何方?身體為何物?

    整體而言,《未》劇在身體的表現仍稍嫌拼貼,許多的符號、情緒表現都可以看到是直接因襲自傳統戲曲。這理所當然是一種經營策略,讓觀眾看見戲曲的細膩、雕琢,甚至和當代劇場的身體運用相互輝映,對照出更多的思考。只是,當《未》劇被定位為一部當代戲劇的同時,演員究竟要丟掉多少東西才能夠長出新的模樣?

    文字|林立雄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未來處方箋》中,豫劇皇后王海玲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戲曲

    以「愛」給當代戲曲一帖未來處方箋 奇巧劇團、臺灣豫劇團《未來處方箋》

    由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新戲《未來處方箋》,是編導劉建幗閱讀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六號病房》後,取其精神構思出的作品。本劇時空背景架構在「未知的未來」,擔綱主演的是劉建幗的媽媽、「豫劇皇后」王海玲,她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跳脫戲曲程式行當,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戰,對女兒推廣戲曲的志願,她以參與演出力挺,都是因為愛。

    文字|林立雄、劉光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地獄變》中的服裝典雅,演員身段表現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戲曲

    戲曲跨界的兩種可能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看見了兩個跨界改編的方向,共同性都是取其原著精神與部分情節改編,並運用當代劇場敘事手法,不同之處在於《地獄變》是將不同的音樂類型與戲曲搭配運用,並將日本落語穿插在戲曲敘事之間,創造疏離效果,讓戲曲產生了新的面貌;《化作北風》則是在傳統才子佳人結構中變體,在觀眾習慣的結構中大玩當代劇場元素,如演員跳出角色成為其他敘事者等,明顯考慮觀演關係的重要性。

    文字|林立雄、徐欽敏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青年武旦余季柔將主演《陶三春》。
    戲曲

    台北新劇團、臺灣崑劇團推新秀 青年演員京崑不擋 傳承戲曲自找新路徑

    三月份,台北新劇團與臺灣崑劇團皆推出主打青年演員的專場演出,前者的「青年薈演」推出全本《陶三春》與「文武崑亂嘉年華」,後者則由年輕京劇演員擔綱多齣崑劇經典。在台灣戲曲教育環境長期存在資源與教師不足的狀況下,青年演員無法以傳統一對一的口授心傳方式得到指導,但他們透過多方問藝、研究前人演出,與揣摩角色等方法,找出傳承新路,透過上述演出,正可看出他們的努力成果。

    文字|林立雄、邱小品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地獄變》敘述執著於藝術的畫師良秀,以致親眼看到愛女被焚的故事。
    戲曲

    第六屆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地獄變》《化作北風》 跨界之後認真回歸

    今年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以「文學改編」為題,邀來四組團隊,選用東西方文學題材入戲,推出創新跨界製作。其中由兆欣與候青藝團合作的《地獄變》,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分別取材芥川龍之介與馬奎斯的小說,透過戲曲詮釋,加入當代元素,卻也思索回歸傳統本質,回歸文本、語言、表演的經營,回歸具有戲曲韻味的敘事手法。

    文字|林立雄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