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到一則趣聞,為了追蹤英語使用習慣的改變,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每個月會從網路蒐集使用頻率高的英文詞彙,再交由辭典編纂專家、編輯、行銷及公關人員組成的專業小組,從中挑選出最能反應年度氛圍的詞彙,作為總結該年的「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
2020年,茫茫字海中,評選小組選不出任一詞彙用來形容這禍不單行的一年,只好改選出每個月份使用頻率最高的眾多代表字,集結發表了「前所未有的一年:2020 年度詞彙」報告。一年過去,疫苗的出現,讓全世界逐漸習慣與疫情和平共處,在分析英文詞彙使用變化之後,《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vax」(「疫苗」的口語說法,可作為名詞「疫苗」或動詞「接種疫苗」使用),作為總結2021年的代表字。
當世界產生變化,就連微小的生活用語都能巧妙地捕捉其中劇烈的改變,過去一年,COVID-19的影響仍未遠離,劇場的質變是否也反應在創作裡?我們又是否能選出任一齣戲,用來回應劇場的2021年呢?
本期的封面故事〈請回答,2021!〉因此邀請了包括劇評人、作曲家、藝術行政、劇場重度粉絲、廣播節目主持人、編劇、作家等10位業內外專家,從他們過去一年觀看過的演出中,挑選出一齣積極回應時代,及以非常規方式擴大各種體驗的作品,作為回應2021年的代表戲劇。
編輯室也以此準則下推舉出6組創作者:分別是在線上進行跨國創作的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以科技探問身體性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以田野調查對應當下社會的編劇吳明倫、致力演出創新形式不被線上影音取代的作曲家趙菁文、以說故事角度思考音樂教學的作家焦元溥,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探問劇場未來的可能性。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則由獨立製作人、創作顧問余岱融帶路,讓讀者看到不同時代,馬戲團如何利用各種不可思議的道具,在舞台上幻形為真展現馬戲奇觀。〈職人的門道〉則從舞台監督孫唯真隨身攜帶工作行李箱中,細數這份工作如何衡量所有部門、所有人的需求,進而推動演出最終順利完成。
〈跨世代對談〉找來去年在「第32屆傳藝金曲獎」同台獲獎的演員郭春美與孫凱琳,看這對創下歷史紀錄的母女檔,舞台上對戲,舞台下又是如何思考劇團的未來。〈少年往事〉則跟著京劇/戲曲的引路者王安祈,回溯她年少在京劇名角郭小莊的邀請下,踏上她的編劇之路,也與京劇解下一輩子不解之緣。
小專題〈OPEN TALK 2021〉則為「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的兩場公開線上論壇,則分別邀請4地場館代表、3位國際藝術總監,以「面對變動的世界」為題,從不同角度梳理兩年來的思考與實踐,一同思索劇場永續製作方式。
2021年,你最喜歡哪一場演出呢?希望它足以替你這一年的回憶填上些色彩,甚至是帶來希望、帶來一點飽滿能量。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