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與私密(林育全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公眾與私密

一直以來,劇場之於我是一種群體記憶的體驗。一群毫無關聯的人恰巧在同一時間進入同一空間,觀賞了同一場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間,線上劇場直播也多是眾人同時觀賞的演出。然而《拾憶》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劇體驗。觀劇者與表演者進行15分鐘的一對一互動。每場演出都是獨特而個人的體驗。

一直以來,劇場之於我是一種群體記憶的體驗。一群毫無關聯的人恰巧在同一時間進入同一空間,觀賞了同一場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間,線上劇場直播也多是眾人同時觀賞的演出。然而《拾憶》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劇體驗。觀劇者與表演者進行15分鐘的一對一互動。每場演出都是獨特而個人的體驗。

弗蘭塞斯克.薩雷維拉《拾憶》(英文版)

2022/3/9 20:30 (線上互動)

進入演出,看到由紙板做成的「舞台」演出者詢問「你今天做了什麼?」接著將我所述說的內容寫在紙條上,由演出者緩緩唸出內容。雖是我自己當天發生的事情,從他人口中說出,似乎變成了別人的故事。那麼,我的回憶真的只屬於我嗎?接著,演出者問我「明年的今天,你會有什麼回憶?」我試著幻想疫情後的生活,「正常」而無罣礙的生活。爾後,演出者將寫著我的回憶的紙條剪成片段,一邊重新組合一邊唸出片段的字句。最後,他將這些字句片段丟入「舞台」中央的洞裡,蓋上封蓋。

雖是短篇演出,卻引導出3個值得思考的觀點:一、劇場的公眾性與私有性;二、回憶的專屬性 ;三、回憶的時間特質。劇場經常性地被作為公眾共享藝術的一種演出形式。藉由多人的演出和觀賞來傳達其中的訊息或達到單純娛樂的效果。而中文的「觀眾」一詞,更彰顯了觀賞演出這件活動的特質——多人活動。身為觀眾,相信多數人從未有過觀賞僅為自己演出作品的經驗,而《拾憶》的演出設計卻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在不斷重複的15分鐘裡,演出者以重複的形式為不同的單一觀賞者構築屬於他們的個人演出。若將整個演出期間當成一部作品來看,這是一次由不同時段的觀眾所構成的互動演出。而對每個演出段落裡參與的單一觀眾而言,卻是一次私人享有的演出時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