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埃及警察樂隊來到以色列演出,但因為無法正確講出目的地的名稱,而滯留在以色列沙漠裡一個無人知曉的小鎮。在以阿衝突的背景下,《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給了我們一個關於音樂與人之間情誼的美麗故事。
《樂隊來訪時》於 2018 年橫掃百老匯10項東尼獎,今年倫敦丹瑪倉庫劇院(Donmar Warehouse)取得授權,由藝術總監隆赫斯特(Michael Longhurst)執導製作全新演出。《樂》改編自柯利林(Eran Kolirin)的同名電影,由亞茲別克(David Yazbek)譜寫詞曲, 摩西(Itmar Moses)編寫劇本, 2016 年在紐約外百老匯首演,兩年後進軍百老匯,獲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樂曲編排(best orchestration)、最佳音樂劇劇本等獎項。
不同於百老匯的製作,隆赫斯特與設計吉摩兒(Soutra Gilmour)以沙漠為主軸,小鎮、居民與樂隊就像海市蜃樓般隨音樂浮現,在劇末時如幻影般消逝。一般音樂劇的演奏者是在樂池中演奏,戲如其名,《樂》劇一半的演奏者是劇中樂團團員,不僅在台上彈奏樂器,更須換上戲服,隨著劇情與其他角色互動。劇中人因不同背景不時以希伯來語或阿拉伯語交談,由於需與彼此溝通,所有角色都操著濃厚口音講英文,嘗試讓彼此理解。但當音樂響起,語言不再是障礙,簡單而真切的情感因音樂與歌曲串連起來,在這沙漠小鎮裡,一群以色列人與埃及人建立起這令人詫異的友誼。
戲裡沒有太多戲劇性事件,也沒有華麗的編舞和舞台效果。相較於典型音樂劇,這更是一齣以音樂為主軸、用音樂講故事的戲劇。《樂》輕柔而深刻,就像劇中女主角丁娜(Dina)所說:「曾有個來訪以色列的樂團,他們來自埃及。你大概沒聽過這件事。這並不重要。」平淡卻又蕩氣迴腸。本劇將在丹瑪倉庫演出至12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