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迎來60周年的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盛會)於日前正式公布今年10大矚目作品,以及由新策展團隊以「10個會面」(註1)命名的10大主題活動。作為「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底下年度重要活動之一,盛會從昔日東西德戲劇作品交流平台,發展迄今已成為德語區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展演和意見交流平台。每年5月為期3週的時間,除展演過去一年由7位評審從數百件作品選出的德語區010大矚目作品、也安排開放民眾參與的論壇活動,提供專業人員和一般大眾了解當前重要議題。過去10年由前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üdenhölzer)操刀,引領許多革新,包含女性保障名額的措施等。隨著巴登霍爾與其團隊離開,新上任的柏林藝術節總監馬蒂亞斯.皮斯(Matthias Pees)任命4位策展人共同分擔工作項目,團隊成為分別為烏克蘭劇場導演奧萊娜.阿普修(Olena Apchel)、波蘭裔柏林人製作經理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德國戲劇顧問卡洛琳.霍賀萊特(Carolin Hochleichter)和波蘭文化策展人喬安娜.那庫斯卡(Joanna Nuckowska)。如此國際化、充滿移民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女性團隊,也反映皮斯的大膽策略,期盼對盛會傳統做出一番革新。

10大作品名單透露了評審團跳出框架的決心
然而新策展團隊成立之初就給德語戲劇圈帶來震撼彈,像是提出引進東歐作品等想法。此舉將影響評審團的運作,畢竟語言將成為評選障礙之一,也曾傳出謠言停止評審團的運作等,一度引起軒然大波(註2)。由於評審團是前總監巴登霍爾任命,所以今年獲選作品部分承接巴登霍爾的策展方向。而盛會評審團決選過程總是飽受爭議。今年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選出的10大矚目作品,似乎透露出評審團試圖跳出框架的決心。比如選進目前於人民劇院駐館的當紅女性編舞家弗倫亭娜.霍金格(Florentina Holzinger)新作《奧菲莉亞有天賦》(Ophelia’s Got Talent)以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奧菲莉亞,將其溺水自殺的段落,大膽翻轉為女性賦權的決定。霍金格以其結合芭蕾、馬戲和競技的形式、加上女性表演者的大量裸露、性愛場面、高空危險動作等極具挑戰觀眾底線的風格,於近年來風靡歐美表演圈。另一位維也納女性導演露西亞.畢樂(Lucia Bihler)則使用風格鮮明的戲偶頭套和激進的劇場美學來重新詮釋20世紀初維也納猶太裔女作家Maria Lazar的作品《瑪莉亞布朗特的人們》(Die Eingeborenen von Maria Blut),描繪天主教社區如何屈服於新興的法西斯主義。強大的舞台設計和冰冷的偶頭面具讓評審們「沒有任何一刻自在」。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浦.史鐸策(Philpp Stölzl)擔任導演和舞台設計的《繼承》(Das Vermächtnis),於慕尼黑皇宮劇院演出。故事描述紐約同志圈的跨時代發展,為知名美國劇作家馬修.洛佩茲(Matthew Lopez)獲獎無數之作。盛會評審稱這部超過7小時的劇場馬拉松演出,「證明劇場仍然遠勝於Netflix」(註3)。其他入選作品也各具特色,整體而言展現女性自主的精神,並仍保有德語劇場對於語言和形式的極致美學追求。

「10個會面」的口號式議題引發質疑
除了展演過去一年從461個作品、橫跨58城市精心挑選出來的10大矚目作品之外,今年也將過去既有的活動和主題加入新元素重新包裝成「10個會面」。策展團隊表示準備過程中,「誰有權利不知道?」這個問題經常出現,也因此活動也圍繞這此題延展,預計將以表演、行動、展覽和討論等形式在整個會場區域進行。「10個會面」包含討論歐洲戰爭的「責任」(Responsibility Treffen)、人民與國家關係的「團結」(Solidarity Treffen)、戰爭中的女性「女性的歷史」(Herstory Treffen)、國際間的團結「跨性別女性主義」(Transfeminist Treffen)、身體的「多元性」(Diversity Treffen)、以危機的複雜性來討論「永續」(Green Treffen)、「交流」(Exchange Treffen)是和歌德學院持續合作的「國際論壇」新名字,「反思」(Reflection Treffen)是以往的盛會部落格,提供給入選的青年評論家發表評論和報導活動的部落格,最後以「空無」(Emptiness Treffen)來鼓勵觀眾反思、以「連結」(Network Treffen)總結盛會精神。雖然這些主題命名看起來有些口號式的廉價,卻也代表策展團隊想要提倡的議題,反映她們所帶來的身分和認同,帶來受到歐洲戰爭和新興女性主義影響的新視角,也延續過去對於國際交流和永續發展的計畫。
即將在5月12日至28日舉辦的戲劇盛會,媒體發布會之後引來的質疑多過於讚賞,由於記者會上策展團隊之間偶爾用外語溝通,又沒有公布「10大會面」的詳細資訊,因此引起媒體質疑策展團隊的能力(註4)。或許因為現任「柏林藝術節」總監皮斯過去的傑出經歷和獨樹一格的領導風格(註5),使大眾引頸期盼革新的到來,而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宣言。究竟新醬汁會提煉經典沙拉的美味,還是毀了一盤好菜,且待時間證明。
註:
- 德文Treffen有會面、交會等意思,柏林戲劇盛會德文全名為Theatertreffen,取其後Treffen作為主題活動之名稱。
- 克里斯丁.拉庫(Christian Rakow)在德國戲劇評論「夜間評論」(nachtkritik)上提出評論分析報導「不明確的信號」(Undeutliche Signale),在2022年6月進行新團隊相關決策的綜合評析。
- 10大矚目作品及評審短評請見盛會官網。
- 記者雅各.海納(Jakob Hayner)於德國《世界日報》(Die Welt)的評論報導以〈用政治標題作為醬汁的口號沙拉〉(Phrasensalat mit Politfloskelsoße)為題,在報導後段批評新策展團隊目前的表現。
- 烏力.席德勒(Ulrich Seidler)在《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的盛會報導專文中對皮斯稱讚有佳。皮斯為劇評人出身,曾以戲劇構作身分和人民劇院前總監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密切合作多年,並在擔任法蘭克福「姆松塔藝術之家」(Künstlerhaus Mousonturm)總監期間表現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