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愛樂官網首頁。(截自柏林愛樂官網)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德奧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樂界迎來了2021╱2022的新樂季,疫情的挑戰仍然持續,如何在病毒夾縫中求生存,是各個樂團嚴肅思索的課題。在緩慢的步伐中,樂季的主題探索著生存的意義,或回顧過往於戰爭中被遺忘的一代,或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尋覓自我的價值。晦暗中陸續接任的新音樂總監帶來了未來光明,斯特拉溫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紀念周年也沒有被遺忘……

在走走停停中,音樂界迎來了2021╱2022的新樂季,疫情的挑戰仍然持續,如何在病毒夾縫中求生存,是各個樂團嚴肅思索的課題。在緩慢的步伐中,樂季的主題探索著生存的意義,或回顧過往於戰爭中被遺忘的一代,或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尋覓自我的價值。晦暗中陸續接任的新音樂總監帶來了未來光明,斯特拉溫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紀念周年也沒有被遺忘……

您還記得生命初始的聲音應該是什麼樣子嗎?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無伴奏人聲唱出「復活」前,在樂譜448小節上,提醒要相當「慢」,要能「伸展」!

停停走走,一年半來協調彩排演出准許與否,終於迎來2021╱2022新樂季。萊比錫布商管絃樂團所策劃的2021「馬勒音樂節」,也順延到2023。在不同波段封鎖下,樂團嘗試各種直播,試圖與觀眾持續密切連結等周邊活動後,證實以「音樂」為核心的現場演出無法取代,但仍有三大挑戰:首先是生存;再來是樂團本身的傳統價值?最後是觀眾,在疫情當下,願不願意回來?要如何延續藝術傳承的世代責任?

6月開啟的演出,座位刪減,調整空間音響和入場前快篩等後,售票大約只達四成,這是德國遇到的營運難題,甚至必須因此取消歌劇演出,因為觀眾仍然相當顧慮,密閉空間群聚,難敵大流行病毒的感染。「慢」成了必須接納的課題,慢慢地重生,緩緩地重建,並回頭看看,一個先前經歷二戰犧牲的、被遺忘的一代,為觀眾介紹這群1890年左右出生,1910年到大都會如維也納、柏林、巴黎求學的丹麥(蘭戛爾Rued Langgaard)、義大利(西尼加利亞Leone Sinigaglia)、猶太(托赫Ernst Toch)作曲家們,他們如何在國家主義盛行的現實阻撓下,去摸索、去定義「生」,柏林愛樂以此作為其2021╱2022節目安排的核心。

摸索「生」的定義,找尋傳統價值

根據柏林古樂團(Akademie für alte Musik Berlin)統計,這個巡迴駐站不同音樂廳的團體已因COVID-19取消了130場以上的演出,其中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慶的音樂會,在2020年也大多無緣進行。維也納交響樂團(Wiener Symphoniker)把貝多芬曲目延到2022年上演,這是劫難之後,一場樂團本身對自我價值覓尋的探索:聚焦於1814年的維也納,維也納會議後再揭幕的歐洲新秩序,拿破崙後的歐洲他們何去何從?貝多芬對於個人的「生」,甚至國家「興亡」的定義,沒有明確解答,但這一系列在明年初登場的整套交響曲,將在熟悉的作品中,陪伴觀眾回到歷史軌跡繼續探詢「生命本質」。1808年開始,貝多芬為了生計,以作曲家的身分與維也納劇院合作,為自己舉辦起所謂的募資音樂會 (Beethoven Akademie im Theater an der Wien),如今維也納交響樂團就推出了這些歷史音樂會中曾搬演過的曲目,於250年後一一再現。1814年也是歌劇《費德里奧》在多次改寫與演出後、日益廣受歡迎的關鍵年份,柏林國家劇院以此為新樂季開幕主場,劇中頌讚「崇高人性」,突顯內心蘊藏的相互憐惜與悲憫,或許正是這個社會裡一盞溫柔的指引,為歌頌你我「共享的自由」而「共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