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芙琳.葛蘭妮是世上第一位以獨奏家姿態縱橫樂壇的打擊樂演奏家,在2007年以傑出成就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授皇家爵級騎士司令勳章(DBE),她的音樂生涯在眾人的質疑聲中開啟,也不斷以優異的演出及實際作為來回應種種偏誤的刻板認知。
聲響的受器只能是耳朵?
德國導演湯瑪斯.里德爾施埃默(Thomas Riedelsheimer)在他2004年榮獲BAFTA Scotland最佳紀錄片獎的電影《觸覺聲音:葛蘭妮的聲音之旅》(Touch The Sound:A Sound Journey with Evelyn Glennie)中,拍攝了葛蘭妮在學校指導一名聽障生的過程,兩人先用眼睛仔細觀察了室內大鼓(Concert Bass Drum)的鼓皮被敲擊時的狀態,隨後她邀請學生一手持鼓槌擊打,另一手觸摸著鼓胴,留心感受經由敲擊產生的振動,在兩人用同樣的方式體驗過各式尺寸不一的樂器後,她讓學生指出不同樂器產生的振動能在身體的哪些部位形成共振。
葛蘭妮隨後解釋道,演奏家敲打了樂器後,在觀眾的感知中,他們聽到了一個聲響,該聲響經過一段時間就消失了,但對演奏者來說,在聽得到的聲響之外,還可以透過視覺及觸覺感知到振動在持續發生,體驗一個聲響始於擊打瞬間、止於振動消失的完整過程,因此她興奮地對學生說:「事實上,我們聽到的更多。」
8歲時因疾病而逐漸成為深度聽力喪失者(profoundly deaf)的葛蘭妮,在以打擊樂獨奏家的身分進入公眾視野後,人們對她的故事產生極大的興趣——聽障者何以成為專門處理聲響的音樂家?她又如何「聽到」音樂?然而大部分的臆測與疑問皆來自對聽力障礙的誤解,她因此親自執筆寫下了《聽覺散文》(Hearing Essay)詳述自身的聽力狀況,如何利用其他的感官覺察聲音,並將聽覺定義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觸覺」(a specialized form of touch),當某個聲響事件發生時會透過空氣的振動傳播開來,多數人透過耳朵接收如此振動,但那不是人體唯一的接收管道。
葛蘭妮在中學時期經歷了特殊的訓練,在埃倫學院(Ellon Academy)打擊樂老師朗恩.福布斯(Ron Forbes)的建議下,她取下助聽器——那台在擴音同時也讓音訊嚴重失真的小機器,先感受不同的聲響會在身體的哪個部位產生共振,再藉由聽力損傷前的絕對音感記憶來判斷聲響發生的音域,比如高音會在臉、頸處產生共振,低音的振動則可透過雙腳感知,如此一來,她將自己的身體轉化為一只大耳朵,並發現與耳朵相比,身體可承受更大量的振動而不易出現聽覺超載的困擾。
科技小學堂
骨傳導技術興起,開啟嶄新聆聽方式
聽覺障礙並非一片寂靜,而是耳鳴、耳悶,或聽見自己說話的回聲,或放大的心跳與呼吸……有時更伴隨的暈眩、頭痛等,簡直苦不堪言。這對平日生活已大受影響,更何況從事音樂的表演者。
2022年韓國人氣歌手李知恩(IU)舉辦個人演唱會尾場時,坦承自己罹患了「耳咽管開放症」,「嗓子啞了,用粉身碎骨的力量也可以,但耳朵不受控」、「像是身處地獄」是她飽受折磨的心聲。事實上,20多年前,有「平成歌姬」美譽的日本歌手中島美嘉,罹患的就是同樣病症,嚴重程度使得她緊急取消了出道10周年紀念演唱會、暫停所有演藝活動。後來,她為了要聽清楚自己的歌聲而大聲唱歌,因此誤傷了聲帶。不過她也不斷地尋找應對的方式,例如從2021年慶祝出道20年等影片中,都能發現她利用雙腳左右踩踏穩定節奏,及在需要時用手掌觸摸音箱感受震動來判斷歌曲進行。
手摸音箱,或是光腳感知律動,都是以身體作為接收器。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一般透過氣體震動耳膜傳達的聆聽模式,近年來更有「骨傳導」技術的興起。所謂骨傳導,就是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震動,接觸到人的顱骨、耳囊(內耳外部堅硬的骨質)、聽覺中樞等地區來傳遞聲波,能在環境聲響中,以接觸、並不影響他人的方式還原清晰的音源。此項技術對於聽覺障礙與耳機技術,都有劃時代的貢獻。(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