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藝號人物 People
焦點人物
職人的圖鑑
特別企畫 Feature
-
藝術家背後的手 / 13
-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一) / 14
-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二) / 15
-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三) / 16
-
社會X政治X經濟X哲學的自由面面觀(四) / 17
-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 20
-
那些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一) / 22
-
那些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二) / 24
-
Q2:我們的認同如何形塑、藝術的抵抗如何可能?
從酷兒視角,重思藝術創作的詮釋 / 26
-
Q3:我們能自由地詮釋藝術作品嗎?
從哲學觀點,重探評論的限制與自由 / 30
-
非關政治審查,而是勞動倫理 / 34
談創作領域的「政治正確」議題 -
Q4:藝術的演化如何影響我們?
從文化演化觀點,探勘藝術發展的天擇與人選 / 38
-
補助機制與創作生產動能 / 42
爬梳國家表演藝術補助機制10年蛻變 -
從數字看補助機制下的表演藝術發展趨勢 / 46
-
藝術家回應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家要釐清自己與補助的關係是什麼? / 48
-
藝術家回應
滯留島舞蹈劇場:打好舞作地基,創作與資源需同步經營 / 50
-
藝術家回應
再拒劇團:拒絕現有框架,種下改變的種子 / 52
-
藝術家回應
明華園戲劇總團:在元宇宙裡開發戲曲的未來可能 / 54
-
體質轉變與資源引入 / 56
場館、藝術節走向自製與策展制度的轉換期 -
藝術家回應
許栢昂:我要先生存,才能去創作 / 60
@戲曲夢工廠、臺北藝術節 -
藝術家回應
林祐如、田孝慈:學習打破原有知識範疇 / 61
@兩廳院35週年「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2023臺北藝術節「萬物運動」 -
藝術家回應
李銘宸:不同立場的換位思考 / 62
@2022北藝開幕季、臺北藝術節 -
藝術家回應
汪兆謙、吳明倫:身分轉換中的應對策略 / 63
@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第2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同製作計畫」、2022 TIFA ✕ TTTF -
Q5:能賺錢的文化,就俗氣嗎?
從社會學觀點,拆解消費的認同想像 / 64
-
產製流程與專業分工 / 68
重新審視「製作」與「行銷」在藝術創作的位置 -
藝術家的兩個世界(一) / 72
-
藝術家的兩個世界(二) / 73
-
自由是__? /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