翃舞製作 賴翃中《擁抱》&《嶙峋》雙舞作
《擁抱》
2023/11/17~18 19:30
《嶙峋》
2023/11/18~19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一個動作可以表達出幾種情緒?編舞家賴翃中新作《擁抱》讓「擁抱」這日常動作,融入七情六慾,表述慾望、關係、自由與限制等生而為人的大課題。
《擁抱》歷時4年,從2020年15分鐘的雙人舞,發展為2022年20分鐘的5人版本《Hug》,再到今年的60分鐘由8位舞者演出。從最初直接指涉兩人情感關係,再深入探討慾望本質,「當時,受到烏俄戰爭影響,延續到近期的以巴戰爭,讓我開始醞釀《擁抱》。」賴翃中思考遠方戰事與近在咫尺的惘惘威脅,「戰爭也關乎慾望。從藝術發聲,我覺得很重要,所以我的作品一直闡述自由與限制。」
自由與限制
1990年次的編舞家賴翃中,畢業於北藝大舞蹈系,2017年創立翃舞製作,創團作《Birdy》結合傳統戲曲的動作、物件元素,表述現實囿限與自由渴望,曾奪得國際多項編舞獎項。此後,自由與限制成為賴翃中創作的主旋律,貫穿於《無盡天空》、《羽人》等作。
賴翃中分享,今年團隊在法國外亞維儂藝術季演出脫胎自《Birdy》的《羽人》8人版共20場,許多歐美觀眾最初將舞作中的傳統意象聯想至中國,但發現這是來自台灣的作品後,竟也能敏銳聯想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關係,「剛好在一個相似的狀態之下,被觀眾捕捉到了。」
「這幾年台灣跟中國的關係,讓我有一種包覆感,沒有一個正面的衝突,但就是非常曖昧的情緒在這裡跑來跑去。大家想法都不太一樣,看似和平,看似自由,但其實並不。這種狀態影響了《擁抱》。」賴翃中說。

從單一動作發展
《擁抱》從討論人的慾望出發,探索人與人之間、不同群集之間的關係,回應自由/限制的母題。
「想要占有的慾望,會產生出一種動能。」過往作品以複雜肢體編排著稱的賴翃中,這回自廢武功,從「擁抱」的單一動作延伸發展、重複,「有點像極簡的方式發展動作。」他讓舞者執行同一動作,但嘗試藉由改變方向與身體質地,產生不同意義。
他認為,慾望的意念催使人行動,「但最終,你無法真的擁抱、擁有到什麼,時間過去,都會流失。」舞作中有許多流逝的意象,「比如擁抱了一個人之後,他就滑落了、逃離了、掙脫了, 這些東西不會一直被保留、被固定住。」
賴翃中以「物哀」比擬慾望的生起與滅去,如同時序的流轉。值得一提的是,影像設計也將特別處理時空的虛實感,要讓觀眾可以直接體感慾望與生命的各種循環,他表示:「我把影像當作燈光使用,能更細膩地打造出不同『時區』。」
除了創作之外,翃舞製作近年發展「漂鳥舞蹈平台」致力於協助青年編舞家作品走向國際,至今邁入第5屆,已與74位國內外編舞家合作,演出96支作品。今年更與西班牙MASDANZA舞蹈藝術節共製台灣專場「MASDANZA:TAIWAN」,10月底於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演出賴翃中《羽人》、《嶙峋》;郭爵愷《流》;林廷緒《不存在的身體》;陳婷渝和邱柏盛合作的《很久以前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