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尪仔╱傀儡尪仔╱咱敢不是傀儡尪仔……」不斷重複的歌詞,出現於陳小霞1991年首張專輯《大腳姐仔》的第一主打歌〈傀儡尪仔〉,其以「一條線,兩條線,十條線,百條線,傀儡尪仔的運命,條條著靠人來搬」為開頭,表現中文語境中的「傀儡」常被用來比喻無法自主、而受他人控制。對傀儡的印象除了歌曲,或看過街頭藝人操演骷髏,持拿吉他伴隨音樂舞動,或聽說傀儡戲的鄉野禁忌。然而多數人雖「聽聞」過懸絲傀儡,卻少「見」其真身,如此神秘的懸絲傀儡,其實是飽滿人文情懷的儀式戲劇。
1. 為何懸絲傀儡戲又叫做「嘉禮ka-lé」?
刻木為偶作戲演出,泛稱傀儡戲。依操作分類有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掌中傀儡(布袋戲)、鐵枝傀儡、水傀儡等。閩南地區慣習將懸絲傀儡戲簡稱為「傀儡」,其閩南語發音為「嘉禮ka-lé」,意即「最嘉之禮」或「加禮」——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最大禮數。嘉禮最早出於周代制定的五禮(吉、兇、軍、賓、嘉)中,嘉禮是指規範飲食、冠昏、賓射、饗燕、賀慶等禮節。東漢《風俗通義》提到:「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後,續以挽歌。魁櫑,喪家之樂。」句中的「魁櫑」即「傀儡」,作為天地人神間的媒介,有敬神驅邪的祭祀作用,承襲至今日。
2. 構造除了木頭,還有報紙捲筒跟竹編?!
泉州系統的懸絲傀儡基本線位有16條,絲線集結至操偶者手持之提線板,又稱作「勾牌」,由彎鈎、長方形牌板和圓柱把手3個部分組合而成。懸絲傀儡的頭、手掌、足靴以木頭雕刻而成。為求提拉輕巧,且能操控彎曲扭動,而以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編製成兩段中空竹簍,分別是上腹作為肩、胸、背、另一段下腹作為臀和胯,連接上下腹合稱為「籠腹」,即為戲偶的身體。手臂以紙張捲製成上臂與下臂兩段柱狀紙捲筒,連結到末端的木刻「文手」,能控制手的張開合起動作。腿部使用苧麻或布料編成麻花條辮狀,連接木刻足靴。隨著可操縱的配線愈多,動作幅度愈多,如泉州木偶戲《馴猴》中,猴子的戲偶便多達30多條線,可操作騎腳踏車、戴面具、彈吉他等高度擬真的靈巧動作。

3. 畫著蟹腳的「相公爺」,是「田都元帥」,更是戲神!
有著紅臉孩童樣貌,頭上綁雙辮不戴冠帽,嘴邊畫著毛蟹腳,這是田都元帥(又稱相公爺)承襲泉州懸絲傀儡的經典造型。有關毛蟹跟田都元帥的傳說版本眾多,有兩個故事廣為流傳。其一說田都元帥出生於浙江杭州鐵板橋蘇姓人家,蘇家小姐出遊行經稻田,隨手摘取稻穀食用,咽後忽覺腹部異狀,數月後產下男嬰。因未婚生子,蘇父令丫鬟棄嬰於田野間,數日後蘇小姐於心不忍,差丫鬟探查,見毛蟹圍繞於男嬰嘴邊吐沫餵食,便抱回收養從母姓蘇。另一說是在泉州南安蘇下村,蘇姓女子未婚生子,棄男嬰於田野,後由南安羅東坑口雷姓老戲班收養取名雷海青。二則傳說皆為長大後口拙、却精通音律,高中探花入皇室擔任樂官,深受唐玄宗器重。有些戲班禁忌不吃毛蟹,便是為了感念其濡沫餵養之恩!
4. 什麼是「三齣光」?
正月初九天公生,古禮從子時開始依序為天公、三界公與眾神明,共演3齣戲至隔日天光,而稱作「三齣光」。藉「相公爺」溝通天地人神來祈福攘災。擲筊問神確認戲齣後,伴隨「囉哩嗹」咒,相公爺以「出蘇」踏棚淨台儀式開場,接著演折子戲,戲目見有《織錦回文》(別稱《竇滔》、《父子狀元》)、《劉禎劉祥》(別稱《父子國王》)、《仁貴封王》、《子儀拜壽》(別稱《七子八婿》)等,戲齣結束出狀元與夫人的「尪某對」,再以相公爺辭神結束。三齣光已隨時代變遷與生活作息改變,調整為1小時左右。民間習俗常在迎娶前一晚拜天公,而台南、高雄沿海一帶的婚禮習俗,還會特別邀請懸絲傀儡到家演出,以感念神明保佑男丁順利成長,祈求圓滿的完婚還願。

5. 傀儡戲「儀式感」的核心意涵
據葉明生《論福建民間傀儡戲的祭儀文化特質》研究指出,傀儡戲是以道法活動為本體的「既道既藝」、「既儀既戲」的宗教藝術形態,與純以娛神為目的的地方戲不能等同。主要差異是傀儡戲有「通神」功能,在演出中「以戲代儀」,代神明為民眾作諸多賽願祈安、驅兇納吉的科儀。
台南、高雄與金門的傀儡劇團演出場合主要在天公生、婚娶拜天公、神明誕辰、開廟謝土;宜蘭傀儡劇團則在普渡、意外、災害、開廟謝土、開莊等。藉儀式幫助人們排憂解難獲得終極安頓的同時,亦讓眾人透過傀儡戲的「儀式感」凝聚更大精神力量面對未知,同時鞏固天地人神鬼的和諧。如宜蘭稱除╱祭煞為「出」煞,筆者感受這是出於人性的同理關懷,而非「鬼滅之刃」式的趕盡殺絕,將煞請「出」到他處,在不影響人神所屬範圍外,劃定界線以達平衡。


解說人
蔡易衛
來自雲林從事酬神戲的布袋戲家庭,雲科大文資所肄業。經歷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台原偶戲團、廣達文教基金會、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文策院。接觸多樣藝術實驗,引發對傳統藝術「當代性」命題的探尋。2018年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駐村創作。2022年Fulbright Program紐約交流。目前擔任台北偶戲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