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經濟  讓物件不只有一次的生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永續 A to Z(五) X│∞

循環經濟 讓物件不只有一次的生命

小至便當店吃完即丟的竹筷、盒子、飲料杯,大至演出一結束就清運的佈景和道具,可以看到因應步調快速的社會而追求的便利性,多數物品只有一次性的生命週期,也是工業革命發展到今天,大家看待物品最習慣的方式。這樣只有「一次性」被使用的產品又稱為「線性經濟」,物品的生命週期以「資源開採→產品製成→使用→廢物丟棄」的路線流動,是一種不斷消耗地球原有資源,大量複製生產,最後造成巨大浪費的單線思考。

進入工業時代後全球人口急速增長,大量生產無法再生的線性經濟產物,造成地球生態陷入不可逆的毀損狀態。為了改變這些產物對地球的消耗,少數學者早在 1990 年就提出(註1)「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下圖)的概念,打破線性經濟的生命週期,將每個製作環節納入能更能循環利用物品的思維,將線性經濟最後的「廢棄丟棄」變成「再生資源」,採用的生命週期變成「資源開採→產品製成→使用→再生資源」,舉例來說:竹筷和紙盒就是線性經濟產物,吃完便當後就隨之丟棄,而環保餐具就是循環經濟產物,它們能夠在下一次用餐時再被重複使用。

循環經濟流程圖(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中信-治癒12/11-17廣告圖片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 (註2)在 2012 年提到(註3) :循環經濟以「循環」及「再生」改變過去對於物品只有一次生命(一次性使用)的概念,改變傳統經濟的運作方式,同時最大幅度地減少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如今離相關學者提出上述觀念已超過 30 年,當全球都在討論循環經濟的同時,國內表演藝術產業在議題上的參與是勢在必行。

台灣的劇場困境主因為:製作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演出體驗的不可複製性,劇團數量增加且規模小、缺少大型節目的製作能力、專業人才斷層,因此難有心思去思考如何將「循環經濟」納入表演製作的流程中。然而劇場就像是一個小型社會,對應到現實社會面臨的循環經濟轉型之際,仍能有跡可循地做到對應。除了擁有倉庫的劇團之外,為節省製作成本,桌椅類型的大道具會選擇承租;購買全新的物件,在演出後再上網轉賣或送人,以「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早就開啟循環經濟的第一個步驟 「再利用(再生資源)」。

劇場的下一步可以是維持並注重「再利用」的前後關係,比如:製作成本高,就思考租借及布景、道具再用來降低成本;人力成本高,就思考資源平台的共享;以及演出體驗的不可複製性,可採用長銷式或巡迴類型的演出來創造。相信透過不斷的嘗試及溝通,將劇場中的循環經濟模式定義清楚,在不久的將來一個舞台不再是只給一齣戲使用的一次性產物,一齣戲也可以不再是一次性的演出。

註:

1.《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se Economics)出版於1990年,是環境經濟學方面的經典之作,透過完整的理論分析和有力的經驗證據,清楚地向人們闡述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復雜的環境和自然資源問題,並詳細討論了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關政策問題。作者為David William Pearce、R. Kerry Turner。

  1.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成立於2010年,宗旨在於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換。該基金會自成立後便成為了全球性的思想領袖,在商界、政界及學術界決策者的議程中加入了循環經濟的理念。
  2.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邁向循環經濟》(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Vol.1: economic and business rationale for an accelerated transition),2012。
數位全閱覽-優惠方案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11/23 ~ 02/23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