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蔡耀徵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鍾適芳 觀察筆記

有機的創作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

說到劇場幕後的排練,一般人想像的可能是以導演的指示和劇本為最高原則,參與人員在固定的時間點出場退場、說出台詞,如此嚴謹且細密的反覆操練,以確保演出現場順利完成。而這次的《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沒有傳統劇場經驗的鍾適芳採用了另一種做法,是她長期和藝術家合作歷練而成,被她稱為「有機」的工作方式。

要用音樂、影像和燈光等元素,說一個長達70分鐘的故事,鍾適芳剛開始向人說明概念時,不少人都覺得太抽象、不好理解,當中也包含參與演出的音樂家。鍾適芳展開工作的第一步,往往從說故事開始。每當有新的音樂家加入,鍾適芳都不厭其煩地拿出自己寫好的腳本,從頭說起每個部分想傳達的內容是什麼,問對方覺得這個地方怎麼樣,再從回饋中找出可以使用的新元素。

回顧2019年《我們在此相遇》的前期展演,鍾適芳說當時的方式其實更傳統一點,跟音樂總監Matthias也還沒有那麼熟,就讓3位作曲家各自負責3幕戲中的一幕,自己還額外做了很多soundscape。演出結束後,Matthias對鍾適芳說:我在這裡啊!這些我都可以做,妳自己弄那麼多幹嘛?鍾適芳記住了這句話,這次從前期準備開始,就讓音樂家有更多的空間去發揮。

凝視聶光炎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