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光炎手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視聶光炎──穿越,集體狂飆的劇場歲月(二) 聚焦.凝視.聶光炎

在劇場裡生活,學習

我只是一個在劇場裡作設計的,可以說是終日躲在大世界的小角落裡,悶聲不響討生活的人。工作是在「幕後」,是在「光影的暗處」,所以凡是有人讓我站出來,「現身」說幾句話,我就會窘,很不自在,說不出個什麼多大的道理來;何況,我一向認為,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作為一個設計者,該說的,能說的,會說的,應該是在自己的設計裡頭,在別的地方說話,總是差了一截。

是的,偶而我也到外面「教教書」,上上課,可是那純粹是業餘的「活兒」。實比不上學者專家們,他們能夠滔滔不絕,高聲唱出成本大套的理論。我不行,不會。我所能提供的,無非是一些工作上的經驗,學習過程中的一點小心得,說不上「學問」。如果說,對朋友們還有點意義的,也只是我坦白道出,自己所犯過的毛病,所弄砸過的事情。真要說什麼深奧的技法,絕招兒,我是沒有的。自來我就喜歡簡單,樸素,愛那些根本的,搞最最基本的東西。

聶光炎手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說到劇場藝術,我覺得它很難學得好,作得好。有些人一頭栽進理論的圈子,有些人掉入技術的陷阱。其實這應該是裡子跟面子的事情,兩頭都要顧著才行,不能偏頗。有一點非要認清,劇場是從實踐而來,理論是從演出而生,學劇場要在劇場之中。二十多年來,打從頭,我就抱著這樣的觀念。拉過幕,鋪過地板,釘過布景,畫過彩幕,爬過梯子,也調過燈光,當然也打過旗子,跑過「龍套」……劇場就是這樣子,它的一切學理,它的活鮮生命,就在這些地方。你沒有拉過幕,不知道幕是有感情的,你就沒法子決定,「幕急落」還是「幕徐徐落」。你沒有鋪過舞台地板,你就不知道,地板是舞者的生命,是演員的世界。釘了布景,於是你知道結構的力量和美感。畫過了彩幕,你曉得了,奼紫嫣紅,白璧丹青。爬過梯子,你會知道安全的重要,也體會到什麼是「高處不勝寒」。調過燈光,你才領略到,太陽是多麼偉大,光是如何神奇。當你跑過龍套,你突然察覺,唱一齣完整的戲,要靠什麼樣的愛心與配合。像莎士比亞說的:「世界是一座舞台,每個人應該扮演好他的角色」。「每個人扮演好他自己的角色」,談何容易啊!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聶光炎手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不像其他藝術,藝術是一種過程,一種立即經驗的分享,它是「朝生暮死」的。學劇場,作劇場,欣賞劇場藝術,都要有這分認識與情懷。像我這樣一個作設計的,就該台上,演出了,就過去了,就沒有了,就消失了。說起來,實在蠻落寞的,可是它迷人的地方,也就在它這種稍縱即逝,每次演出,都要追求新的生命。所以在劇場裡,我珍惜每一個設計,每一次演出。它的存在,確實太短暫了,即使你留下一些記錄,映像,也只能供你,有時候作自憐、自戀式的回味罷了。

聶光炎手稿。(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提供)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為著劇場的創作理念,表現方式而紛歧,爭議。為著各種「主義」,流派而傷神,動氣。有排他的,自慰的,喋喋不休的,各自吶喊,擴張自我的主張。其實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劇場是要把戲演好。空泛的理論,粗糙的表現,都不是劇場所要的。尼采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註),劇場也是一樣,要有血有肉的戲才能叫座,才能感人!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發展到了,有「豪華歌劇院」、「堂皇音樂廳」的時代,但是很遺憾的,表演藝術還在很稚嫩脆弱的困境裡掙扎。說到「作設計的」,更是稀少而蒼白。這也許是它不受重視,也許是它太寂寞,冷僻;不過,個人在這兒,仍然要執拗著說:朋友們還是該從它迷人的地方著眼。從劇場的過去和未來,找出支持你理想的基點,走進劇場,投入劇場來。藝術的路也許是窄的,可是人生的道卻是寬的。一個人從事藝術創作,並不一定要把你的名字,大大的印在海報上,更不一定要去多麼的「立功,立德,立言」;而最主要的,是你曾經愛過劇場,並且誠懇地在裡面生活過,學習過,這也該夠滿足的了。

註:見王國維著《人間詞話》。

(原文刊載於:古碧玲,《劇場園丁聶光炎》,時報出版,2000)

編按:聶光炎不僅是為台灣當代劇場奠基的劇場設計者、教學者,也是一位勤於筆耕、向不同受眾讀者溝通「表演藝術」和「劇場設計」到底是什麼的寫作者。在「凝視舞臺」特展中,策展團隊自聶光炎曾發表在報章媒體的專欄文章、授課講義、演講筆記、學生書信等手稿文件中,精選15篇文章陳設於展場中。這些從過去向未來發送的文字,呈現了聶光炎不同時期的工作經驗、設計面向、閱讀思考、美學觀照;此次專題企畫特別選錄其中一篇〈在劇場裡生活,學習〉,提供讀者窺見聶光炎在1980年代末期(從文中線索可知本文寫作時間應落在1987年10月國家兩廳院落成後)如何通過文字,向大眾傳達一位「活在劇場中」的資深工作者是如何感知表演藝術,以及當年的台灣劇場生態。(文字 鄒欣寧)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22 ~ 2025/07/22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