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烏麻吐鬚》
2025/3/23 14:30 台北 大稻埕戲苑9樓劇場
「這袋烏麻子妳帶著,花轎沿路行、妳沿路撒,等到來年春天烏麻吐鬚,阿爸就會當沿路去找妳……」
《烏麻吐鬚》改編自民間故事「蛇郎君」。「蛇郎君」流傳在台灣的故事有許多版本,除了漢人,原住民也有類似的傳說。談到蛇郎君的故事起源,有研究認為可能是由中國移民帶來台灣、再與原住民的版本交流而生,而亦有人再往前追溯,認為中國最早的版本很可能是受西方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啟發而產生。但在不同的文化中流傳的版本,則會反映著該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因此漢人的版本會比較強調女兒的孝道以及蛇郎君的富有。由此看來,中華王金櫻傳統文化藝術協會(後簡稱劇團)即是秉持著這樣的核心價值改編故事;劇團或許因烏麻吐鬚的意象與蛇攀前行的姿態相似,加入了女兒出嫁沿路撒烏麻子的橋段,並以「烏麻吐鬚」命名,以加強台灣的在地風格。

導演小咪在謝幕時說,原先設定蛇郎君是一齣一小時左右的兒童劇,經過延長整編才進入到大稻埕戲苑演出。由本劇的製作人、也是編劇的王金櫻飾演的說書人,以阿嬤說故事的方式揭開序幕。王金櫻與小咪都是歌仔戲的資深表演藝師,在她們的精心編排與雕琢下,表演的可看性十足,無論是黃偲璇飾演的蛇郎君登場、張閔鈞飾演的豬屎伯撿青蛙、吳昀珊飾演蜂婆飛個不停的hinn-啊-hinn、或是鄭紫雲飾演的三嬸婆藏紅龜粿橋段,可以想見在傳說文本中或許都只是一兩句話,卻在他們手下轉化為豐富的表演,相較於許多改編流於案頭,劇團這一點真的相當令人讚嘆。
舞台上演員道地且摻雜俗諺的台語、準確的戲感與身段,再搭配精美動畫做成的布景,以及到位的專業群舞表演,觀賞體驗除了覺得是精緻的兒童劇,更似相當具有臨場感的精緻教材有聲書。

雖然製作質感與舞台表現都相當精良,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細節。例如,開場時豬屎伯就是日日到蛇郎君家摘花,這才引得蛇郎君發火,要他用女兒賠償(開場這幕真的很有《美女與野獸》的既視感),但卻在女兒出嫁時不知道其目的地,於是給她烏麻子沿路撒以便帶路。雖然動畫製作的烏麻吐鬚意象很美、也很有台灣風情,但對照前後劇情卻是有些矛盾。
此外,為了延長篇幅,增加了蛇郎君的戲分,設定他不甘於當冷血動物,因此來到曝日村生活,他「寧願神仙不要做」、是自願降級來到凡間,因此不僅有變出金銀財寶的能耐,同時造橋鋪路樂善好施,但同時又充滿私刑正義(例如針對賭癮的賭徒來借錢,處理方式是要剁他10隻手指),角色的設定相當有趣。但當他遇到摘花賊豬屎伯、以及殺妻奪位欺騙自己的大姨子,處理方式竟然是「報官府」。我想,或許是因為傳統上歌仔戲的男主角設定,有著「內心正派」的包袱,但「蛇」本來形象充滿邪氣,其實可塑性極高,在劇中戲分不多而且偏向保守,實在有點可惜。

延續著蛇郎君具有超凡能力的設定,劇中最大反派蔡礤面,怎能輕易在蛇郎君的府宅內行兇殺死妹妹?而且她在出場時就悲憤自己為何長得這麼醜,可見跟妹妹雞卵面長得不像,又怎能冒充她身分騙過蛇郎君呢?或許改變設定讓兩姊妹本就相似,個性卻南轅北轍,因此受歡迎程度相差很大,這樣會比較能夠理解。
整體而言,儘管劇情上存在這一些矛盾,不過《烏麻吐鬚》是一部結構完整、表演精湛且充滿台灣味道的歌仔音樂劇,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成功地將民間傳說《蛇郎君》搬上舞台,在國寶級藝師王金櫻、小咪的改編與指導下,演員們展現了高超的表演技藝,讓演出生動且感染力十足,而我們也得以在這樣的表演中,見證了歌仔戲表演藝術手把手傳承的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