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體歌劇創作中,《羅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雖然它一般被視為作曲家最後一部浪漫歌劇,但在音樂結構上,如同其後的作品,《羅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為單元寫成;在戲劇層面上,大量的群眾場景、人物的互動則依舊不脫19世紀法語大歌劇(Grand opéra)的樣態。另一方面,寫作《羅恩格林》到首演期間,華格納由德勒斯登宮廷樂長到流亡他鄉,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從構想到首演:歷史與命運的交錯
應在1841╱42年間,華格納已接觸「羅恩格林」相關題材。在完成《唐懷瑟》(Tannhäuser,1845年首演)後,他於1845年夏天開始寫作劇本,於1848年4月28日完成總譜。1848年9月22日,為慶祝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成立300年,華格納在宮廷劇院音樂會安排演出《羅恩格林》選曲,為第1幕由傳令官宣布決鬥開始至該幕結束,由其親自指揮。全劇原計劃於德勒斯登首演,準備工作都在進行中,卻因華格納同情革命的行動,為避免被捕,他於1849年5月9日離開德勒斯登;一週後通緝令發佈,《羅恩格林》首演計畫自然付諸流水。1850年4月,華格納寫信給在威瑪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請求他設法安排該劇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華格納的立場,於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歲生日當天,在威瑪指揮該劇首演,並撰文大力推薦這部作品。(註1)華格納自然想親身參與首演,但被李斯特鄭重警告並嚴厲拒絕。華格納未能在場體驗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裡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羅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華格納第一部在義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當轟動,不僅掀起年輕一代義大利作曲家的華格納風潮,也影響了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創作。次年,華格納獲頒該市榮譽市民的頭銜。

故事來源與人物設定的巧思
如同華格納其他的作品,作曲家自己動筆寫劇本。由中古文學、格林童話的聖盃傳奇取材,劇情主線依著中古傳奇,騎士一直到最後才公開出身,細節的補充則主要來自童話。華格納更濃縮了劇情進行的時間,讓被禁止的問題在新婚之夜就被提出。在人物方面,華格納將源自格林童話的歐楚德(Ortrud)設計成特拉蒙(Telramund)的夫人,呈現她是非基督教信仰的異教徒,巧妙地織入對歐洲人而言可理解的復仇動機;歐楚德亦是全劇最搶戲的角色。除此之外,華格納還給了艾爾莎(Elsa)在文學或童話裡都沒有的兄弟,並將拉船的天鵝和這位兄弟合成一體,連結歐楚德的復仇行為,為全劇在騎士揭示出身之後,再製造一個「邪不勝正」的高潮,結束全劇。《羅恩格林》劇中兩對對立男女之間的恩怨關係,有如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歌劇《奧依莉安特》(Euryanthe,1823年首演)的翻版;換言之,歐楚德雖是華格納的靈感,但亦有其來源,並同時反映了華格納對韋伯的推崇及對其作品的熟悉。(註2)第2幕裡,歐楚德和艾爾莎在教堂前面爭執個人的地位場景,則來自《尼貝龍根之歌》(Das Nibelungenlied)裡著名的柯莉希德(Kriemhild)與布琳希德(Brünnhilde)的名分之爭,是華格納長期沉浸於中古文學的成果;此時,他還沒開始《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寫作。值得一提的是,華格納第一部歌劇《仙女》(Die Feen,1833╱34年創作,1888年首演)中的一些劇情元素,亦在《羅恩格林》裡被使用:男主角8年不得問女主角的出身以及若能傷害女主角身體,她會現出原形。「禁止發問」是《羅恩格林》劇情的核心,傷害身體是特拉蒙一直想做到的,並因此喪生。

華格納創作成熟的轉捩點
在華格納歌劇作品中,《羅恩格林》的群眾場面和典禮儀式在全劇占的比例之高,亦是空前絕後。作曲家以傳統的音樂語言寫下場面浩大、旋律優美的曲子,展現出作曲手法的圓融,並也預示他即將告別這一類音樂。全劇最為人熟知、亦可稱是華格納最為人熟知的一曲為全劇第3幕的前奏。在浩大的慶典式器樂段落後,進入習稱〈新娘之歌Brautlied〉,由四聲部混聲合唱演唱,由幕後至幕前,伴隨一對新人上場後,再下場;音樂由遠而近再遠去。該〈新娘之歌〉即是結婚典禮上經常使用的婚禮進行曲的前身。在傳統之外。於作曲家的音樂語言發展過程中,《羅恩格林》則是走向新境界的開始。
1846年5月至7月間,華格納草擬了《羅恩格林》全劇音樂。9月裡,進入細部工作時,作曲家一反個人習慣,不是由第1幕開始,而是第3幕。留下的資料顯示,華格納對第3幕做了相當大幅度的修改。相形之下,前兩幕的工作相當順利,在1847年5月到8月間進行。最後才是〈前奏曲Vorspiel〉,也在8月底完成。總譜寫作於1848年元旦開始,4月28日即完成。不同於他之前的歌劇作品,在首演後經過不同程度的修改,作曲家僅於威瑪首演前不久,決定刪掉聖盃敘述的第2部分(註3),之後,不再有任何更動。因之,《羅恩格林》是華格納第一部首演後未再修改的作品,標誌了作曲家對自己創作臻於成熟階段的信心,這一個認知在前奏曲即展現無遺。《羅恩格林》前奏曲係濃縮第3幕第3景聖盃騎士敘述出身的音樂而成,其音響色澤設計和全劇的主題動機素材有著最密切的關係,由此出發,作曲家可以進行全劇的總譜寫作。華格納之所以在完成草稿、進入細部工作階段時,先經營第3幕,其考量應在此,並反映了作曲家有意識地在草稿階段,即將歌劇設計成從頭到尾不分單曲的結構完成的作品,告別「編號歌劇」(number opera),預示了日後創作的方向。
註:
- 洪力行,〈十九世紀法語文學華格納風潮的開始〉,收於:羅基敏、梅樂亙(編),《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2013年臺北華格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華滋)2017, 頁324-356。
- 1844年12月,華格納自英國迎回韋伯骨灰,安葬於德勒斯登。為此事件,華格納寫了兩首作品,其中一首為《哀樂,以韋伯《奧依莉安特》動機寫成》(Trauermusik nach Motiven aus Carl Maria von Webers “Euryanthe”)。
- 華格納生前,這個已完成的版本只有在巴伐利亞王路易二世(Ludwig II)的強烈要求下,於慕尼黑的一個私人場合演出過一次。今日現場演出亦絕少採用,但有錄音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