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語言」導航策展 映照女性多元樣貌
南法盛夏,火車窗外掠過的鄉村景色是幅綿延的寫生油畫,攝氏30度的豔陽照耀著處處可見、樹皮斑駁如筆觸肌理的白樺樹。這個有乳白色雄偉城牆環繞、石板路巷弄縱橫交錯,以教皇宮和採礦場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戶外劇場聞名的城市亞維儂(Avignon),在世界上可說是近乎「藝術節」的同義詞。 始於1947年的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下簡稱IN),不僅是法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節,也是舉世重中之重的文化政策典範。而不愧法式思辨與行動,藝術界於1966年自發組辦了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下簡稱OFF),兩者相互映射了截然不同的策辦思維、場地規模、節目樣態、團隊與觀眾參與方式等特質。 IN的藝術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自2023年正式接手,策展形式已從21世紀常見的議題式命題,轉以「語言」導航邀選節目的座標,去年是「英語」,今年則是「西班牙語」,並已預告阿拉伯語將是明年的焦點。羅提吉斯如何以「語系」開啟觀看世界之窗?筆者從多個節目戲劇性的語意中,接收到了不同語境下豐富的情境。羅提吉斯透過邀請多位當今歐陸最受矚目的女性導演一展長才,探討議題與呈現手法多元,其未明說卻昭然若揭的「當今社會上各種女性的樣貌與處境」,在今年亦擲地有聲,難以忽視。
-
巴黎
面對極右勢力崛起,左派藝文人士自亂陣腳?
6月初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震撼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大勝執政黨,成為全國最大黨,迫使總統馬克宏宣布解散國會。儘管4週後國會改選,執政黨和左派聯盟新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成功聯手阻擋極右勢力,法國政壇仍面臨三黨不過半的憲政僵局,讓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風暴。 文化界的隱憂 極右勢力攀升讓法國文化界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之中。大部分藝文人士都擔心極右黨執政,將大幅削減文化預算,且會取消「演藝人員接案工作的補助」(Intermittence du spectacle)。這種政治干預藝術的現象,已在極右派掌權的城市中出現:文化局放棄長期經營,變得短視近利,只舉辦毫無創新的民俗節慶或娛樂活動。甚至有某些市長在文化機構中安插親友,以意識形態審查演出內容。6月中起,法國各大城市陸續爆發藝文人士抗議極右派的示威浪潮,甚至延燒到亞維儂藝術節。 「沒有文化民主,就沒有民主文化」 儘管才剛開幕就遭遇藝術家挑戰言論自由的風波(註1),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聲明絕不屈從極右派政權,若不幸其執政,他會不惜一切代價,讓藝術節營運遠離政治干預。在市政府支持下,官方與非官方藝術節(Avignon OFF)攜手合作,邀請藝文團體、地方社團、演藝工會與2000名民眾,在教皇宮共度「亞維儂之夜」。7月5日凌晨1點,編舞家夏瑪茲(Boris Charmatz)率領50位專業舞者與一般民眾齊舞,重新演繹鄧肯(Isadora Duncan)謳歌蘇聯十月革命的經典舞作。隨後,他更強調,移民並非是歐洲社經危機的代罪羔羊,反而是多元文化的發展根基。整晚,偌大的教皇宮舞台上,演員、歌手、導演、政治人物、場館或機構代表、社會志工紛紛慷慨陳詞,透過演奏、朗誦、舞動、宣言道頌法國近百年來抵抗法西斯主義的努力。整場晚會持續到早上6點,希望用文化能量推動星火燎原的效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藝術總監
提亞戈.羅提吉斯 洞鑒古今的人道主義藝術家
從表演到編導、從獨立劇場人到國立劇院總監、從不被看好的戲劇系學生到驚艷歐陸劇壇的創作者,葡萄牙導演暨劇作家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以豐富的藝術涵養、謙虛的親民態度、前瞻的文化願景,征服法國藝文界,成為亞維儂藝術節76年來首位外國總監。 羅提吉斯透過絲絲入扣的感性筆觸,重新喚起經典文學的當代靈魂,也用鞭辟入裡的理性思維,映照現實世界的苦難。他跳脫以導演觀點為主導的舞台詮釋,反而引導演員發展集體創作。透過本次專訪,將更深入了解他兩齣截然不同的作品《櫻桃園》(La Cerisaie)和《不可能的邊界》(Dans la mesure de l'impossible),並進一步窺探未來4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策展主軸。 兼具文學性與意象的集體創作 在里斯本藝術學院就讀期間,羅提吉斯的表現並不優秀,甚至曾被老師勸退,要他放棄追尋劇場夢。直到參加比利時無.名劇團(tg STAN)(註1),20歲的他才對集體創作燃起熱情:「那時我們由全體演員一起主導劇本架構、場面調度、燈光和舞台設計,這種打破階級分工的創作模式,讓我認知劇場是總體藝術.之後我回到里斯本,也漸漸發展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創作手法,隨著排練一邊發展、一邊書寫,導演和編劇手法會因應創作過程而不斷變化。」羅提吉斯的創作手法有點類似英國的「集體編創 」(Devised Theatre)(註2),他認為不應奉文本為圭臬,反而要透過漫談式發展,延伸出更豐富的表演形式。 對羅提吉斯而言,傳承是劇場的本質,經典的故事可以不停地傳頌,衍生出千萬種不同的詮釋:「我喜歡在劇場重新描述傳奇故事.儘管這些故事可能年代久遠,或是平空杜撰,但仍可在它們身上尋找當代的影子、情感與回聲。透過詮釋,這些故事會湧現出嶄新的角度,呼應了我們每個人所關懷的事。不管是導演、演員或劇作家,他們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表達文本,讓觀者從文字脈絡中發現眼前時代的模樣。」無論是希臘悲劇、莎劇、小說、詩文,羅提吉斯用獨特見解,挖掘出經典作品的當代精神。 近20多年來,意象美學始終都是當代劇場的主流,但羅提吉斯卻超越視覺至上的原則,反而透過平易近人的文字
-
戲劇
拍打、撞擊、直面、情感、厄運、劇變
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1950年代撰寫戲劇評論,共同創辦《民眾戲劇》(1953-1964)雜誌,爾後他少量至幾乎不再寫戲劇評論,轉向攝影書寫。但,戲劇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沒有就此消聲匿跡,反而內化成一種思考性的內核。如同他在《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1975)中曾寫到「全集的交匯點或許就是戲劇。」(註1)在巴特最後一本著作《明室.攝影札記》(1980)中,「劇場」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閱讀《羅蘭.巴特論戲劇》評論集,巴特「描述看的方式」與「望向某處的視線」,引起了我的閱讀趣味:「表演的首要特徵並非模仿。即便擺脫了『現實』『逼真』『摹本』等概念,只要某一主體(作者、讀者、觀眾或偷窺者)將目光投向遠方,從視野中切割出三角形的底邊,他的眼睛(或腦袋)充當三角形的頂點,那麼終歸還是有『表演』存在。」(註2)循著巴特對於觀看表演狀態的描述文字,身處在觀眾席的臨場感隨即浮現,作為觀者的我們,我們的目光習於在舞台上熱切找尋標的,任何表演發生的可能性。 今日的劇場,演員對角色「模仿」得像不像,不再受重視。展演的自然性、對議題的探討、舞台視覺的構造等,成為新的焦點。我很喜歡剎那之間被舞台捕捉視覺的時刻被作品擄獲、被捲入、被動情、被視聽聲光情境、被語言抓住,凝結成對於作品的記憶點,也常是舞台上重要的關鍵性構圖。舞台的視覺構成攸關於創作者對畫面的掌控與調度。視覺時刻的關鍵性「極為具體也極為抽象,也就是萊辛(在《拉奧孔》中)所說的意味深長的時刻」。(註3) 開場,即為結局、亦為謎底 記得《山貌》是這樣開場的,幾位穿著運動服裝的年輕人,在舞台中央緩緩架起球網在開演前的寂靜之中開始揮拍、擊球、揮拍,在偌大的舞台上打起羽毛球⋯⋯ 3月3日的晚上,我走進了滿座率不到4成、略顯冷清的國家戲劇院,坐在前幾排,觀看西班牙塞拉諾先生劇團《山貌》。創作者對視覺營造如何漸次堆高議題的複雜度與節奏,有相當精準的視覺運鏡與時延調度。舞台上始於球場冷清到以登山險峻告終。中間摻雜聳動又能擾動人心的外星人攻打地球廣播劇展演,亦剪輯電影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首發,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
4月初,葡萄牙導演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揭曉第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神秘面紗.在首任外國總監的策劃下,這場具有77年歷史的藝術盛會不僅承接了前人樹立的文化典範與價值,也開創出深具前瞻性的全新風貌。 在羅提吉斯的主導下,今年的藝術節跳脫了國家種族與美學形式的分野,以「英文」作為策展主題.他希望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以審視近代殖民史的複雜脈絡、文化的多元性與人類的共通價值。在44檔節目中,共計有33齣全新創作,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受邀創作者裡,75%是首次造訪亞維儂藝術節的新面孔,更有55%是女性。黛麗克(Julie Deliquet)是繼莫虛金之後,史上第二位榮登教皇宮的女性導演,她將改編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作品《福利》(Welfare),探討現代社會的機制失調。 「人類的脆弱」彷彿是今年藝術節大多數節目的共同主題。無論是波蘭導演陸帕探討流亡創痛的《移民》(Les migrants)、法國導演戈瑟蘭描繪存在虛無的《滅絕》(Extinction)、米洛.勞突顯政府非法侵占農民與原住民土地的《亞馬遜的安蒂岡尼》(Antigone in the Amazon)、巴西藝術家Carolina Bianchi和Cara de Cavalo控訴迫害女性的《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這些作品都直指當代社會的矛盾核心,展現出「弱」的力量。 今年亞維儂的亮點還包括非典型劇場空間的開發。肯恩的新作《人間樂園》(Le Jardin des dlices)將重返久違7年的波旁採石場(Carrire de Boulbon),透過交織復古和科幻的風格一探荷蘭經典畫作。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凱吉則與6位跨領域藝術家,將帶領觀眾在森林中經歷一趟長達7小時的《共享風景》(Paysages partags)。
-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
亞維儂
戈瑟蘭與米羅.勞新作 挑戰觀眾感知
受到熱浪來襲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影響,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觀眾人數銳減不少。儘管如此,兩名青壯派藝術家的創作仍在藝術節初期驚豔四座,引起法國劇評與觀眾熱烈的討論。他們以實驗性的呈現手法挑戰劇場演出的極限,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觀戲體驗。
-
戲劇 聲光劇團《馬戲暗影》
黑暗裡的劇場魔法 喚醒年少嚮往的奇幻世界
由貝爾蒙與麥耶兩位藝術家組成的「聲光劇團」,將於三月底帶來他們的作品《馬戲暗影》,演出融會砂畫、偶戲、動畫影像等呈現方式,並邀請法國知名童書作者暨繪本畫家沛浮撰寫演出腳本,故事以馬戲團為背景,乍看之下似乎是描述雜技藝人與動物的無奈,整體氣氛既詼諧又帶點懸疑與黑色幽默,最終在熱鬧嘉年華裡讓觀眾看到世界的溫馨與美好。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啟動!
111劇團Plan B 上班族的超現實替代方案
即將在臺灣藝術大學展開的表演藝術盛會「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將由法國111劇團帶來的Plan B擔當開幕節目。結合馬戲特技與劇場奇想,Plan B呈現了畫家馬格利特作品中的超現實氛圍,表演者隨著空間變化而調整活動,玩弄著重力概念,也為生活一成不變的上班族帶來充滿療癒感的「B計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導演
融匯多元表演 打造虛實辯證
就舞台呈現來說,歐利維耶.畢喜愛結合多種表演方法,諸如喜鬧、雜技、歌唱、人偶、現場互動等,創造出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給的觀劇感受。舞台樣貌繽紛多彩,穿插著突兀、驚奇的元素或極大比例的物件,以彰顯劇場演出的真實存在,不斷提醒觀眾戲劇正在進行。在劇場空間方面,常用水平多層、前後多進、可移動式的階梯或台座、旋轉式舞台或旋轉式觀眾座位等方法,賦予豐富的觀看視角。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藝術總監
與更多人分享戲劇 呈現「當今世界的狀態」
劇場是歐利維耶.畢一生熱情之所繫,他不只熱中於劇場創作,更積極與大眾分享戲劇藝術。他把古老的巴黎奧德翁劇院成為實驗場域,讓歐洲各地創作以其創作語言表達,打造多元化的節目吸引各階層的觀眾;他領軍亞維儂藝術節,企圖在此呈現「當今世界的狀態」,以國際性為軸線,進而擴大國際面向,甚至發下豪語:「要讓在這裡發生的事別處找不到,甚至以前也沒有過。」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回顧、總結、再出發
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有一種送別會的氣氛,因為擔任藝術總監長達十年的阿尚波和波德里耶,將在這次藝術節落幕後揮手告別,交接給法國劇場話題人物的奧利維耶.畢。正因為如此,本屆的節目邀請了十年來的「協同藝術家」及長期合作的導演重回亞維儂舞台,輪番搬演精采作品,回顧、總結意味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