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TIFA 賓杜.登貝雷《流_G.R.O.O.V.E.》
2025/2/21 19:00
2025/2/22~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5年前,導演柯吉妥爾(Clément Cogitore)和編舞家賓杜.登貝雷(Bintou Dembélé)融合巴洛克音樂和街舞,共同創作的芭蕾歌劇《優雅的印度諸國》(Les Indes Galantes,或譯《異邦戀情》,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的作品)(註1),一掃大家對古典樂的刻板印象,更風靡全球社群媒體。在一舉成名後,登貝雷延續這種海納百川的藝術多元性,創作出震撼亞維儂藝術節的《流_G.R.O.O.V.E.》。2025年,台灣觀眾終於可以體驗古典和當代交融的魅力,並親身參與一場集體狂歡的儀式。
從街舞探索身分認同
將滿50歲的登貝雷是法國首波非洲移工的後裔,從小在巴黎郊區長大。她10歲起就隨著兄長學習街舞,當時還很害羞的她透過舞動,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及與他人共處。「我從街頭、派對和地下文化中慢慢學習。這是一種無名的傳承,大家相互模仿並探究自己為何存在、如何舞動,隨著音樂的節奏,用個人獨特的身體占領公共空間。」(註2)1990年代,她以少數嘻哈女舞者之姿,在巴黎掀起街舞旋風,逐漸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街頭自信。
2002年,登貝雷成立Rualité舞團,融合法文「街道」(rue)與「現實」(réalité)二字。對她來說,嘻哈舞蹈像是一種對抗社會不平的嘶吼。只有邊緣地帶才能孕育這種異議文化。儘管街舞如今已從生存手段變成一種運動嗜好,但登貝雷認為要發展街舞的未來,必須延續它的反抗精神:「唯有堅持街舞的根源,隨時注意不要遠離土地,我們才能創建不同的史觀。(…)歷史並非是一陳不變的,我們得在不斷往返的運動之中,尋找適合自己移動的方式,開闢可能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避難之所。」(註3)
在法屬圭亞那教學長達15年中,登貝雷在馬隆人(Maronnage)的歷史找到她的創作依據。殖民時代,美洲黑奴逃離奴役的束縛,與原住民混居,創造出族群融合的嶄新社會。她認為馬隆人為了避免被驅逐,必須保有求生意志,重新適應當地的環境、語言、族群,創造出許多混種的儀式,也成為日後街頭文化的濫觴。「受圭亞那旅程的啟發,我決心尋找街舞的根源和脈絡,重新喚起一股反抗的能量。為了構思當代的『馬隆舞』(…),我專注於身體、音樂和聲音之間的連結,透過重複的旋律營造多層次的節奏、循環的舞蹈。」(註4)
對登貝雷而言,編舞並非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身心靈之間的對話,是透過鋪展和流動的能量,召喚神聖性的儀式。在舞動時,她特別著重靜止、停頓、懸置的時刻。這些動態的斷裂打破身體的慣性,開啟另一種敘事的可能,並產生一種在空間中無限迴旋的螺旋性運動。
涓滴成流的群聚力量
《流_G.R.O.O.V.E.》集結了登貝雷20年來的藝術探索。登貝雷認為,律動是舞者的感受和本能,當他隨著音樂顫動全身,便創造出無形卻無限的「流」。這種連結運動和節奏的舞動深植於某些文化,也營造出一種共享的氛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身體律動,也都能感染到周圍群眾。一旦眾人開始齊舞,便營造出一股相互溝通的共融社群,他們思考自身與他者的關聯,彼此療癒、相互慶歡,最終成為群聚的儀式,甚至是一種抗爭活動。
這場遊走式的演出源自多場在博物館的實驗。首先是2019年5月,登貝雷受邀於移民歷史博物館(Musée de l'Histoire de l'immigration)中舉辦一場展演活動。為了回應橫越30年移民音樂的展覽主題,她回溯90年代至今街舞文化的抗爭內涵。隔年,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也邀請她為「歌劇世界:總體藝術的追求」(Opéra Monde: la quête d’un art total)展覽做閉幕演出,她於是將《優雅的印度諸國》的舞台演出化成沉浸式的表演。經過幾次在偌大空間的事件性演出,登貝雷企圖回到黑盒子,營造一場延時性的當代儀式。她想要匯集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讓他們用各自擅長的語彙,訴說自己的故事,突顯大眾文化的多元魅力,也挑戰大家對劇場空間和時間的既定認知。
循序漸進的流動結構
演出開始,觀眾被分為3組,體驗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音樂家與舞者的現場互動、介於裝置和行為的表演、短片播映。前者在開放空間中以類似妮娜.西蒙(Nina Simone)的吟唱及嘻哈單人舞,體現出音樂和舞蹈之間的細膩連結。次者在幽黑的密閉空間中,用霓虹燈照亮受壓迫的體態。最後則透過鏡頭記錄,帶領大家探索不同文化環境下的街舞脈絡。當所有觀眾再次匯集,拉摩的音樂響起,舞者們穿越人群,並在他們之間揮舞著金色的旗幟,宛如一場讚頌巴洛克的盛宴。接著,觀眾被帶往劇場,舞者在台上甩著頭髮,隨著《優雅的印度諸國》的旋律開始舞動。嘻哈舞混合電音舞、Voguing交雜Waacking和Krump,所有街舞招式一併而出,現場不但成為鬥舞大會,更是一場集體狂歡的街頭派對,甚至是蓄勢待發的社會運動。
登貝雷企圖在《流_G.R.O.O.V.E.》中運用觀眾動線,營造一種遊走在主流及非主流藝術之間的運動。她刻意安排觀眾分批穿越劇院建築各個角落,近身體驗另類文化的萌生。之後又匯集眾人,透過壯觀又親密的舞動,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歌劇場景。最後回到舞台,以熱烈沸騰的場面凝聚成一波波鼓動風潮,消弭觀演之間的隔閡,凝聚強大的能量。對她而言,這場長達3小時的漫遊旅程醞釀並激發了觀眾主動參與的力量,讓他們從旁觀的見證者逐漸變成行動的主導者:「社會正在發生的一切都依據我們的觀察和參與,每個人都有行動的力量。我的創作靈感源自一股張力,並企圖將其解放,轉化成一種積極的動力流動,就像一個旋轉的螺旋,不斷釋放負面能量,並揮灑嶄新力量。」(註5)
註: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u Festival d’Avignon, entretien réalisé par Marc Blanchet, 2022.
- Bintou Dembélé, « Plus qu'une démarche, le hip-hop est une façon de vivre des savoir-être de banlieue » in Affaires culturelles de France Culture, production et présentation d’Arnaud Laporte, 3 juillet 2023.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u Festival d’Avignon, op. cit.
- 同上。
- Bintou Dembélé in Programme de G.R.O.O.V.E. de l’Opéra de Lille, propos recueillis par Bruno Cappelle, févri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