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佳曄

發表文章 48 篇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我是天王星》描寫20世紀中葉,歌仔戲班「黎明社」班主三爺(蔡振南飾)眼見電影興起,找來電影導演樂天(楊大正飾)拍攝電影歌仔戲的故事。而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歌仔戲與電影、「新」與「舊」的衝突與協商,就成為此劇試圖處理的問題。這種衝突在此劇中的體現之一,就是原本不懂歌仔戲的導演樂天,如何進入歌仔戲班拍攝電影的過程。涉及的問題諸如歌仔戲的美學如何轉譯為電影的語言,以及戲班既有的組成結構又如何受到挑戰。 在演出中最關鍵的橋段,是樂天棄用黎明社的頭牌演員阿雲(江惠儀飾),改以新人演員扮演電影主角。這除了是一次劇團結構重組之外,更重要的是,樂天之所以棄用阿雲,而以「新」人演員取而代之的理由,竟只是阿雲的「老」。樂天認為阿雲衰老的外表使其不適於電影的演出。換言之,此時演出的有效與否不再取決於演員的才能,而在於年紀的大小、外貌的優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此劇對「老」的敵意,夾帶以「新」代「老」的企圖,而將「老」拒斥為過時。當一台台最「新」型號的攝影器材拍攝在「老」的阿雲臉上,阿雲的皺紋就無可遁逃。面對「新」的現代攝影技術的到來,「老」演員的身體無法得到進入鏡頭的許可。 接著,在電影開拍後,樂天並沒有因為棄用阿雲而拍攝順利,反而處於無法與演員溝通的尷尬局面。當樂天以其自日本帶回的技術進行導演工作時,和演員陷入無法對話的僵局。演員無法理解導演所謂的「超寫實」術語,以致無法扮演導演所想像的「新」電影,演員的身體動輒得咎,不斷被導演喊卡。 此時,還是得依賴「老」經驗的阿雲回來化解僵局,需要透過阿雲的經驗指導,才使得演員的身體得以安放。「老」在這裡成為呼之則來,喚之則去的對象。弔詭的是,正是「老」的阿雲真正能夠理解導演所帶來的「新」,她能夠理解歌仔戲表演如何轉換到電影語言。換言之,所謂的「老」根本就不是「老」的,反而「老」能夠比「新」更「新」。「老」是因為被認識為「老」,才失去其表演自身的空間場域。「老」跟「新」的二分從來就不應當是一個問題。 儘管解救了電影拍攝的困境,作為「老」被認識的阿雲在劇中唯一的出路,是在三爺出走拍攝電影後,接下戲班班主的位置。儘管她在初時能「拒絕」接班,但在劇情的推進下還是不得不接受這個留守的職位。面對外台歌仔戲的衰微,電影歌仔戲的興起,其態度就只能是這樣也很好的姑且心態。最後,阿雲兀自唱起「我身

    文字|宋柏成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15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文字|李佳曄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加拿大藝術家潔尼特.柯多維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下)

    重新定義自己,也創造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在這個廣大的圓圈裡,還有許多人。他們屬於不反對「現代舞」一詞,但又希望能在被視為遺失的歷史裡,重新定義自己文化的人們。像是艾佛倫.帕米拉坎(Efren Pamilacan Jr.),他是一位菲律賓人,居住在南澳洲庫林王國(Kulin Nation)裡屬於烏倫杰里族(Wurundjeri Woi Wurrung)和伯納翁族(Bunurong peoples)的土地上。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家聚集於此,他們都被民族主義者和拓墾者奪走了自己的文化,也都在現代的文化背景裡長大成人。人們也自然而然認為,這些藝術家會踏上尋找部分或全然迷失的自我認同的路程。 但對TAI身體劇場(直譯為:「看,身體劇場」)的瓦旦.督喜來說並非如此。相反地,這位來自台灣東岸花蓮縣的太魯閣族編舞家尋覓的是合作,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接觸。比如和印尼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的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合作的雙舞作《AriAri & Ita》。 其中,瓦旦.督喜作品《Ita》靈感來自於噹嘟樂。噹嘟以搖擺的四四拍演奏,是印尼殖民歷史中的卓越音樂,在有葡萄牙色彩的格朗章曲調上刷上了憂愁的哀悼,伴隨著印尼稱為裁彭甘的舞蹈,以及談論著愛情、痛苦和日常生活的歌詞,噹嘟早被視為流行樂,也被在自己國家之外、遠赴台灣討生活的印尼人視為民族樂。瓦旦.督喜對那些住在台灣的印尼社群非常感興趣。他從關注的「腳譜」入舞,這也是他稱呼舞蹈中踱步基礎的名字。他將之拆解開、專注其中,如同他在2017年從織布的動作中,研發並使用在《月球上的織流》。 透過藝術創作,去除歷史雜質 瓦旦.督喜也說自己著迷於「手勢的故事」。不只是在台灣傳承自祖先的舞蹈,包括太平洋區域從印度到夏威夷的所有原住民舞蹈,手勢是舞蹈中傳遞故事的工具,時常被嚴格地彙編成典,也時常充斥著對外人來說難以解讀的神話般的意義。基於長者奠下的基礎,人們可以把手勢蒐集並歸類,做成目錄後像植物標本一樣收藏。但人們也能觀察手勢,仔細的辨別,暫時不去探究其所隱含的意義,而是專注在欣賞動作的形成、變化時的速度、手指的雜技、手勢和舞者們的身體與

    文字|安德.魏瑟曼、魏宇靜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4
  • 攝影手札

    水面的月光

    在拍攝《毛月亮》與《定光》的宣傳照期間,為了揣摩舞作對自然的想像,前前後後往山上跑了幾回;山景多變,蓊鬱的植被氣息鮮活,在一片生意盎然中,我靜下心感受著日夜光影在地貌上起伏流動,眼前美麗而原始的樣貌卻不期然喚醒兒時回憶。 聯翩的思緒霎時騰空而起,乘著濤聲掠過花崗岩岬角與赭紅丘陵,在金門鄉間度過的童年印象至今歷歷在目;一轉念,場景切換至高中禮堂,10來歲的自己在台下怔怔看著雲門2的舞蹈演出 原來,廣袤的自然意象與片段的藝術經驗早在記憶深處融會貫通;儘管時地迥異,那相輔相成的美仍暈映著朦朧卻多彩的微光,互為表裡、遙遙相映,彷彿一輪初心在茫然的未知裡,為我勾勒出切實的輪廓。

    文字|李佳曄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陳勝在、鄭雅升 心中永遠都要有觀眾

    台灣第一丑角陳勝在與他的妻子,還是明華園當家小旦鄭雅升和她的丈夫?陳勝在與鄭雅升,是歌仔戲圈最閃耀的夫妻檔,也各自是獨當一面、擁有萬千粉絲的名角他們,不附屬於誰,卻是彼此的彼此。從舞台上時而活潑逗趣、時而風姿綽約,他們一人千面,在聚光燈下演活所有角色;到舞台下,每張自拍照裡的濃情蜜意,穿梭於後台鏡前、晚餐桌上、出遊街頭,既是閃耀明星,也是粉絲們認識的可愛家人。這次的提問,遠到他們學藝的開端,近及技藝傳承與下一代,讓我們瞧見陳勝在與鄭雅升對歌仔戲的深情,以及對彼此的情深。

    文字|陳勝在、鄭雅升、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29
  • 焦點專題 Focus

    謝瓊煖 接受不懂的部分 有時好像獲得的更多

    媽媽,大概是我們對演員謝瓊煖最深刻的印象。不管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背負兒子殺人的罪惡與愧疚的李媽媽,或是《菜頭梗的滋味》中任勞任怨的正室曾繾,或是告五人《紅》MV裡遭逢喪子之痛而堅忍對抗的母親,總在影視作品裡看到她於不浮誇與乍看淡然的溫柔裡有直入靈魂深處的撼動,淚水往往不經意打轉眼眶、或是留滯臉頰。但,畢業於北藝大戲劇系的謝瓊煖,也始終活躍於舞台劇,近期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鬼歸代言人EP.9》等,都遇見有別於鏡頭裡的表演能量,讓觀眾接收到不一樣的她,但同樣深刻動人。這次,編輯部輕輕地脱去她「悲情母親」的形象,也不是《華燈初上》裡的資深小姐樣貌,用讀者的問題輕撫最素顏的謝瓊煖,分享她穿梭於影視與劇場表演的真實模樣,找尋屬於自己的角色。

    文字|謝瓊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22
  • 「藝術家面對面—舞蹈篇」線上座談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以自己的舞步 面對世界與自我

    由去年延至今年、並改為線上進行的Taiwan Week,其中的「藝術家面對面」兩場線上座談也於6月下旬舉行。首場〈舞蹈篇〉由台灣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周書毅、鄭宗龍與黃翊分享入選Taiwan Week的作品,然後由國際策展人法國前國家夏佑劇院總監迪迪埃.德尚和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藝術總監暨執行長阿利斯泰爾.斯伯丁對4部作品提問。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15
  • 黃韻玲
    藝號人物 People 我和我自己的相處之道

    黃韻玲 獨處時跟自己說:「黃小玲你很勇敢!」

    五歲以前,黃韻玲是家中唯一的小孩,即使父母親上班不在家的時候,有祖父、祖母相伴,但多半她都是獨自一人,那時,她就懂得和自己相處。

    文字|兆欣
    官網限定報導  2020/12/01
  • 陳建騏
    藝號人物 People 我與我的相處之道

    陳建騏 在沒有音樂的時候放空自我

    戴起耳機,選播喜歡的音樂,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時空這大概是許多人在獨處的時候,最常做的事。但對陳建騏來說,音樂是他的工作,更是全部的生活,基本上,他沒有一時半刻離開音樂。打從還在念大學時,陳建騏就和音樂分不開了,他承認,其實以前從未想過會做音樂,但或許有點幸運,各種案子一個接著一個來,就這麼一步步地把他推向音樂這條路。如今,陳建騏的員工有廿多人,每天龐大的工作量也讓他始終心無旁鶩。 陳建騏說他有極為感性、也有極為理性的那面。說起音樂,他好似有種轉譯自如的程式碼,文學上的悲歡離合,生活上的喜怒哀樂,都可以轉化為音樂;但另方面,每個作品也等同他的收入,甚至簽下的每個歌手,他都得估量大概有多少產值。會計系畢業的陳建騏,很清楚自己是以音樂營生,似乎已很難從音樂中單純地享受。「以前會在睡前聽音樂,現在已經沒辦法了」陳建騏說來淡然,一旦樂音響起,他就會被莫名開啟工作模式,聽著旋律、和聲、編曲等,若要像個普通人那樣「聽」音樂,恐怕只有在運動的時候。陳建騏喜歡在夜裡十一點過後,趁此時人車稀少,空氣好,繞著大安森林公園,或是中正紀念堂跑步,耳機傳來的,是平時幾乎不怎麼聽的流行舞曲,就連Lady Gaga都會在播放清單中。說來似乎是可以純然放空的行程,但陳建騏依然不放過任何靈光乍現的時刻,從舞曲中依然可以找到驚喜,激發創作。

    文字|兆欣
    官網限定報導  2020/12/01
  • 余佩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我和我自己的相處之道

    余佩真 和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就把能量化作歌聲吧!

    「我很怕人群!」只要沒有工作,余佩真基本上都是獨處的時候,甚至長期以來,她盡可能地不參加座談會、慶功宴。

    文字|兆欣
    官網限定報導  2020/12/01
  • 在今年7月底的戶外演出結束時,林懷民在謝幕後與觀眾揮手道別。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人生四十六個秋,然後……

    林懷民 《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坐鎮雲門舞集四十六年,林懷民從拓荒者到種樹人,雲門從鐵皮屋到水泥蓋的美麗劇場,歷經多次的「破」與「重來」,最近的一次,就在二○二○年,林懷民將交接雲門藝術總監之位給鄭宗龍。面對交棒,林懷民以短篇《秋水》的水過無痕,舞者們結晶體般的美麗身體語彙,平靜喜悅地宣告自己是「幸福得不得了」,對交棒的決定只有想念,沒有留戀。未來,就是學著放下工作,學著過家常日子,常常一坐下來就專注地忙到忘了時間的編舞大師說:「總之,我歸結我前途的成敗是屁股能不能抬起來!」

    文字|張慧慧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孵夢,藝起來

    曾有科學家研究,在入睡前反覆詢問自己一個問題,那麼在夢裡,潛在的能力會被啟動,思考也會更活絡。在經過一夜睡眠醒來後,困擾自己的那個難題,有極大的可能會獲得解決。聽來無厘頭,卻也似曾相識。在劇場中誰不是反覆問著問題,尋求放得過自己的答案,只不過,愛做夢的劇場人,有沒有個安全舒適的搖籃可以依靠? 在國家兩廳院宣告與國際場館簽訂合作計畫之際,此地也同時成了培育藝術的基地。在交流互換的過程中,看似是以場館資源支持藝術家,但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所建構的基底。從國際到台灣,從場館到藝術家、生力軍到實習生,是藝術將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起,因為相互傾聽、陪伴,期待藝術的夢,自然孵出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劉怡汝與杜勒葉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伯樂遇見伯樂 跨國開動藝術陪伴之路

    劉怡汝 ╳ 杜勒葉

    二○一七年,兩廳院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nixsc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簽訂長達四年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從二○一八年開始實施至二○二二年。位於法國北部近比利時的鳳凰劇院,屬法國國立劇院Scne nationale網絡,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四個「歐洲創作基地」(Ple Europen de Cr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並列,所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兩個場館進行的節目交換、共同製作以及駐館藝術家的駐村創作、發表、交流,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國際連結的一大創舉。 在藝術家們透過交流平台之際,兩位總監亦藉著訪談暢談理念。年輕的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經營鳳凰劇院已有十年,而兩廳院總監劉怡汝亦擁有豐富的藝術家育成經驗。在肩負起總監要職之時,他們侃侃而談;在互訪閒談時,他們相互討教。「雖然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劉總監所形容的「亦師亦友」,正是為場館與藝術家們共同激盪的無限可能性,下了最佳的註解。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周東彥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吳明倫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明倫 深入黑暗走向希望

    入選兩廳院為期兩年的駐館藝術家,身為阮劇團註團編劇的吳明倫,提出的創作計畫也將與阮劇團合作,從民間信仰取材編創奇幻的劇作《十殿》。故事以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描繪無法離開的住戶的故事,吳明倫說:「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文字|陶維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樊宗錡
    特別企畫 Feature

    樊宗錡 讓一切從「不熟悉」開始

    戲劇科班畢業、也以執導西方當代劇作出發的導演樊宗錡,因緣際會踏上另一種工作方向,在製作過程裡邊學、邊想,對手邊素材做出即時判斷和修正,「從一個不熟悉的主題開始」,一如前年巡演多地的《菲林的映画光年》。今年他的兩廳院駐館計畫也將以全新製作再次「出走」,暫定以《十二碗菜歌》為名,規劃在所選定的場地,舉辦一場結合料理、廚藝、故事、回憶的「辦桌」節目。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王安琪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安琪 沒有什麼不可能

    身為一位在舞台上出現頻率甚高的演員,王安琪過去幾年都在盡力當好「別人的演員」,但,只能這樣嗎?這回,她想試試當一次「自己的演員」,成為兩廳院首次以「場館/演員」模式合作的駐館藝術家,她計畫以表演交換為題邀影像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劇場呈現同一文本,讓雙方編導演專業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讓舞者進場共創,找出劇場與鏡頭表演的轉換模式,進而發掘劇場演員得以和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者交換的、「演戲」之外的資源。

    文字|陶維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紀柏豪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柏豪 聲音科技 帶來深層感知

    創作涵蓋了流行音樂、影視配樂、電聲作品,展演場域不在音樂殿堂,卻選擇國內外的展覽、藝術節與研討會演出,紀柏豪多樣而豐富的聲音創作,讓他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台灣「七個無法定義的跨領域藝術新星」之一。這次他將在駐館兩廳院期間嘗試多聲道創作,並結合手機進行互動,「創造更即時的、個人的、現場的互動與聆聽體驗。」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一)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的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二)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