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湧
-
排練手記
四小名旦陳永玲開班授藝
一大早,台北的雨點蓋不住口唸的鑼鼓聲,匡才匡才遠遠的傳出敎室。 國光劇團的朱勝麗正隨老師苦練著《穆桂英掛帥》,這位舉手投足皆有扎實基礎的硬裡子演員,硬是倒空自己重新學習。而讓朱勝麗甘心情願倒空自己的老師,正是以大陸傑出人士身份來台傳藝的陳永玲。 早年隨梅蘭芳習藝,十三歲已經走紅大江南北,人稱中國四小名旦的陳永玲對梅先生的表演藝術有極深刻的體會。因此在唱唸做打中,都透露著梅派獨特的身段美感。 而老師見學生勤奮,更是傾囊相授,七十歲的年紀仍然整套身段的示範,一次又一次修正著肢體細節,讓人看了都不禁感動! 當筆者結束採訪走出室外時,仍能聽見陳永玲一字一句的敎唱在雨聲中傳來。 文字|薛湧 攝影文字工作者
-
里程碑 Milestone
傳藝傳心
集各種終身文化獎項榮耀於一身的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累積八十年來對布袋戲的執著奉獻,將台灣「偶戲」推上國際舞台,也推廣至國內許多學校社團。大師不幸於八月病逝家中,他的活潑身影、睿智言語、操偶造詣遂成爲一則傳奇,存於台灣熱愛傳統戲曲藝術的人們心中!
-
地方演藝
永遠的老子弟 梨春園
怎麼也不忍見老先生們爲了裝置三十年來未曾再出籠的「機絲虎」道具在高脚凳上爬上爬下,總是在緊要關頭伸手攙扶;想到此,自己嘆了一聲,不是嘆搶拍不到好照片,而是嘆這群老先生何其有幸,八十多歲的年齡了仍然身體健朗可以做這麼「高難度」的工作,爲媽祖婆服務;又何其不幸,這些工作不都該由年輕子弟兵來做的嗎?怎麼還是老先生們在忙進忙出呢?
-
世藝之家
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
布袋戲在民藝表演中,可謂最跟得上科技脈動,而黃氏家族一脈相傳的創造力,一如日新月新的科技發展,從「金光」上電影、上電視,繼而「霹靂」多彩,能夠數十年獨領幾代風光,誠是布袋戲中的異數。
-
世藝之家
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
人說,初起時候,演師扛起個布袋走江湖賣藝,布袋中裝了所有的道具和偶,民衆就以布袋戲稱之。當然,布袋戲的規模早已不是一個布袋裝得了的,但是,對於開創五洲劍俠、開創金光、開創霹靂的雲林黃海岱布袋戲世家而言,一口布袋卻是承繼家業發光發皇具體而微的圖騰。
-
藝人光譜
人瑞.偶瑞.掌中瑞
初見黃海岱已是十年前了,當時他來台北參加民間劇場演出,八十好幾的身子看上去硬朗得很,尙能手提兩大箱雲林柚子遠遠走來分送工作人員,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見阿公,是八年前爲偶戲田野調査前往雲林崙背鄕他的家裡。一進門,看到阿公正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國劇節目,一見我們來就興致勃勃跟我們講:「這孔明唱得不錯」。與阿公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求證一甲子前的事情仍然可以得到很明確的描述。 我們這一代雖沒趕上親睹阿公開創劍俠布袋戲的風光場面,但仍然聽得到阿公五音(生旦淨末丑)一口的聲腔,聽他作旦角細音談戀愛的聲情,聽他作丑的怪聲,而在彷彿聽阿公講古的談話間,絕對是很眞實的領受到阿公一身俠骨熱腸的氣息。 往後再見他老人家則多是在表演的場合,只能打打招呼寒喧一二。阿公仍然一如往昔,只要有人找他演出,他必傾全力表演,甚至一時興起「超時」演出,助手要比一個交叉的手勢表示「可以結束」了,阿公才曉得要吿一段落。 最近幾次的拜訪則仍見他在表演前忙進忙出的整理戲偶道具,今年九十六歲的他依然參與各種活動樂此不疲,徒子徒孫們問各式有關表演的問題都能得到淸楚的答覆。眞的很慶幸台灣布袋戲界仍有「老仙角」可以提供寶貴經驗給後進學習。 文字|吳佩 民俗藝術田野工作者
-
戲曲
論新本《俠女十三妹》
舞台上的戲,在演出時最忌拖沓。《十三妹》改編本的演出,放在何玉鳳替父報仇上面,那麼,著重的戲是在刀馬,當中夾入了〈悅來店〉與〈能仁寺〉的老套兒在內,不但在老觀衆的感受上,有新不如舊之感;就是新觀衆看來,也會感於文武戲份的不能融成一體。
-
世藝之家
操偶又弄影的家庭
兩手套進布尪仔,演布袋戲三十多年,演到頭頂見禿,然後,毫不猶疑,迢迢飛去大陸學皮影表演,林阿三毅持不悔的性格直如偶戲中常見的大俠。他其實不精明,何必以演布袋戲來養皮影戲呢?他們一家都不精算,幹嘛全員跟進呢?雖然商業社會是論精比算才能成功的,但在藝術表演事業上,卻要能堅守倒吃甘蔗才有漸入佳境的成功,林阿三及其家人正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洪範。
-
後台千秋
打理戲服鞋靴的衣箱
生旦淨丑身上穿的脚上套的行頭林林總總,用之要能識別,藏之要會保養。一場演出,箱管人員忙前忙後,爲場上的角兒打理穿衣套靴,爲褪下的衣履淸潔保養收整。在分工上,大衣箱管文扮裝束及戰裙戰襖,三衣箱管水衣胖襖、龍套穿著及鞋靴,各有繁簡,均是演出之必要。
-
戲曲
繁華落盡之後 觀賞《龍女牧羊》
「未成曲調先有情」是對演出意義的肯定,而曲終人散後,要問的是它體現了幾分梅派的本質?在「繁華落盡」之後,這齣戲剰下的是什麼?是眞淳、還是簡單?
-
戲曲
希求梅韻的《龍女牧羊》
「抒情」功能原是古典戲曲的傳統特質,十分符合老戲迷與老票友的審美情趣。然而對於年輕的現代觀衆來說,總覺得在主題意識、敍事結構、情節安排、人物塑造、歌舞、意境的營塑上,都顯得相當薄弱平淡,似乎無法散發出「戲味」來,也難以引領觀衆沁入梅派的神韻中。
-
藝人光譜
掌中人生哈哈笑─王炎
一九九三年一月過世的布袋戲老藝師王炎,生前大家都叫他「闊嘴伯」。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筆者在劍潭古寺看他的布袋戲演出,雖然戲台下觀衆寥寥可數,但是他卻一再強調這是演給觀音佛祖看的,前後場絕不能馬虎。看他一絲不苟的認眞表演,令人難以忘懷。還記得那時掛出的戲班名稱叫「眞西園」,但是戲台彩樓的遮面簾上又繡著「哈哈笑」,一問之下才知是王炎的「哈哈笑」劇團與陳文雄的「眞西園」合夥組成的。王炎並非團主,以耄耋高齡屈居二手演師,而陳文雄也敬老,只要闊嘴伯想演、愛演就讓伯仔擔綱主演。 沒想到這場演出竟成絕響,王炎因眼疾而無法再演出了。 眼疾手術後的闊嘴伯等於是退休了,平日他常到住家附近的公園乘涼、聊天。在多次的探訪中發現他的視力及聽力都十分微弱,但是公園中的許多老朋友卻讓王炎的晚年生活恬適愉快,有朋友每天帶報紙去讀給阿伯聽,所以國內外政情、大事他都瞭若指掌,每聊到開心處他布袋戲聲腔的笑浪就「嘿嘿嘿」的散開來,周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格外愉快。乘著笑浪,我的布袋戲田野調査也逸出神外、抛上九重天了。 文字|吳佩 民俗藝術田野工作者
-
焦點
梅派新戲《龍女牧羊》
《龍女牧羊》是梅蘭芳晚年留下的一齣未完成劇目,透過幾位曾經親炙梅藝的先生,透過再傳弟子魏海敏的領會實踐,希望能俱足表演一齣是梅派藝術的《龍女牧羊》。
-
後台千秋
粉墨不登場的容妝和盔頭
京劇演員頭部以上的造型與裝飾,交在「容妝」與「盔頭」的手上,前者負責女性角色,後者負責男性角色。他們被要求的並非設計上的創意,而是能否善待傳到他們手上的規矩。
-
後新聞
弘宛然泡水
適才與國光劇團合演人偶實驗劇的弘宛然布袋戲劇團,在「賀伯」肆虐下,劇團淹水,戲偶、戲服、資料、什物、器件全數泡水。這支師承老藝師李天祿的薪材,還能點燃星星之火、接戲續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