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喬亞
-
專題(一)
試探廿年大陸北京的「先鋒戲劇」
本月十九日起,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將於臺北的國家戲劇院上演;他不僅是位國家諾貝爾獎得主,當年還曾編寫一齣《絕對信號》,掀起了中國大陸先鋒戲劇的第一股熱潮。如今時空迥異、物換星移,廿年來北京這批所謂「先鋒戲劇」的前鋒戰將,究竟還如何執著理想?若說過去的顛覆批判,是為了尋找創新的美學形式,今天他們又面臨了什麼矛盾的抉擇?相較之下,北京的先鋒戲劇與台灣「小劇場」內涵又有什麼異同?
-
現象視察
誰替劇場展開安全網?
吳慎宜表示,若是劇場界重視人的培養,願意釋放空間讓主管機關涉入檢査,一旦業界人士整合共識,主動向主管機關提出訴求,主管機關可以針對需要的職業指定適用,劇場技術人員便能因此獲得保障。不過在藝文界正式納入法律保障之前,所有相關的雇主與受雇人,未來都得面臨產業本身是否調整的問題,這是表演藝術產業化勢必面臨的陣痛過程。
-
現象視察
由點而面,步步為營
由官方主導都市計畫下的藝術村規畫,其實面臨著台南當地文化内涵能否配合的考驗;這樣就點而面的「文化建設」,其中,長程規畫應該要「小心安排」,避免過度膨脹以違背原創的立意。
-
現象視察
在樹屋裡,溶解藝術疆界
基於「生命記憶體」的發想核心,我們一致認同樹屋迄今仍然是一個繼續成長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空間,以跨領域的創作團隊,劇場的工作模式,多層次的工作流程與創作呈現,盼望透過詩意的語言、肢體、影像,凸顯各個或總和劇場元素,創造意在言外的意象、情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山窮水盡?柳暗花明?
追究「劇展」現象的背後形成因素,是對於國外著名藝術節的模仿?是集結力量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的好辦法?是相濡以沫、刺激創作的好場合?更或是行銷手法走到「非如此不可」的時代?本文將以報導的方式,從現象面歸納分析,並嚐試尋找階段性的觀察評價。
-
回想與回響 Echo
翻桌倒椅,百無禁忌
這次整個「中國旅程」的交流活動,引起各方不同的評論與爭議。針對作品本身的詮釋或引發思考的「一桌二椅」的定義,或所謂「中國旅程」的政治意義,佔據討論內容的大幅版圖。劇場編導魏瑛娟是這次參與的十二位導演中唯一的女性;在人馬廝殺的「翻桌倒椅」中,看到這趟旅行背後的「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劇場結盟搶攻灘頭堡
「游擊」了許多年,小劇場習慣於在咖啡館、pub、實驗劇場等不同的空間演出,但是對於擁有一個可以安定下來求發展的「家」, 仍是抱持無限憧憬。中正二分局彷若沙漠中的綠洲,激發了籌畫多時的「台北市小劇場聯盟」在八十六年七月成立,也讓小劇場的未來發展大業進行得更爲積極。
-
交流道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中國旅程II(Journey to the East九八)演出已在元月二十五日落幕。張平、賴聲川、林奕華、林兆華、王景生、張獻、邱金海、蔡明亮、王純杰、黃柏武、魏瑛娟、榮念曾共十二位創作者,客居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依著「一桌兩椅兩名演員」的遊戲規則,各自交出了一齣二十分鐘的作品,除了邱金海因忙於電視劇後製作業未到場,其餘十一位導演均親自監督自己的作品上演,並參與演後座談。
-
交流道
詰問與嬉戲
「中國旅程II九八」參與的導演作品,不單拓展了華人戲劇的多元與異質性,也拓展了舞台表現的無限可能,然而也走向極端的個人化。儘管「百無禁忌」是當代藝術家所夢寐以求的,但事實上,這種百無禁忌的權利同樣也未經質疑。
-
交流道
搞戲不是請客吃飯
當前中、港、台及其他的華人文化地區,在身份認同的政治潮流下,重新檢驗個體存在與不同華人文化之間的矛盾,因此跨文化的交流有其必要性。但主其事者的菁英式做法,卻使「中國旅程」的題旨導引出一個混合慾望、政治及權力的場域。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豪爽的遊戲!或無力的耍弄?
這樣以演員爲優先的考量,與台灣現行普遍導演權威主導的劇場作法,更是不同。究竟二者對演員潛力的開發與創作者的角色定位影響如何,値得未來費時觀察。
-
現象視察
期待「英雄」的多頭馬車時代
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環境,基於不同的原因,儘管燃燒著同樣的動力─對戲劇的熱情與執著─南、北兩個劇場聯盟的籌備,都產生了一種多頭馬車奔馳時的恐懼與孤愁。這種孤獨摸索、挫折奮鬥的情緒,讓南北兩地許多劇場工作者,開始期待一雙能抓穩韁繩、馴服野馬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