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樂起地平線」
佑斯特新曲 讓世界聽見台北
NSO這個樂季的駐團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為了創作曾在今年夏天在台北住了兩個月,深入體驗本地的各種風情,也讓他深深覺得作品一定要與這地方緊密連結,於是提出要求,將曲名冠上「台北」,重新定名為《台北地平線》。十二月,這首新曲將由NSO首演,讓台北被世界聽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首度訪台
比戈哲提舞作 溫和又提神的義式拿鐵
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演出風格橫跨古典、現代,十一月將帶來前任藝術總監、現駐團編舞家比戈哲提的兩支舞作。比戈哲提擅以古典樂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就像午後的義式拿鐵,牛奶中和了咖啡的苦澀,提神,溫和,不過分挑釁。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沙爾頓舞團相遇 異文化跨國共舞
打開傳統包袱 林文中提煉「新」身體
十一月底,林文中舞團將為國內觀眾呈現與美國芝加哥沙爾頓舞團交流編創的兩支舞作,看異文化激盪下的身體新樣貌;而「小」系列的最新作品《水淌河小》也同步推出,在作曲家劉俊德破碎的樂句結構中,林文中以漩渦的概念再次實驗古典與現代的身體。
-
企畫特輯 Special
名家精采獻藝 秋之音樂盛宴
秋高氣爽時節,正是聆賞音樂的時候!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推出的國際音樂節,今年邀來多位名家,如大提琴家林恩.哈瑞爾、薩克斯風演奏家文生.大衛、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鋼琴家白健宇、指揮克勞斯.彼得.弗洛爾等,為台灣樂迷鋪展出豐盛的音樂饗宴!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樂舞聯手 重生烏江魂
馬水龍 ╳ 劉鳳學
繼《竇娥冤》、《沉默的飛魚》,馬水龍及劉鳳學兩位台灣重量級的藝術家再度合作,以楚漢爭霸為背景,邀請指揮邱君強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集合新古典舞團、台北愛樂合唱團、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共同推出大型舞劇《揮劍烏江冷》。此劇改編自馬水龍於一九九七年演出的說唱劇《霸王虞姬》,在原來的四幕六十多分鐘加上序幕,擴充為七幕九十分鐘的作品。移除了原有的詞句,將主角項羽、虞姬及配角劉邦分別改以嗩吶、南胡與琵琶替代。而劇情上,則從張良納履、韓信胯下之辱揭序,一路演繹兩位主角的恩愛、鴻門宴至含淚烏江前。 馬水龍及劉鳳學雖分屬不同範疇,卻互有涉獵,並且一致認為兩類藝術領域相通。劉鳳學大學時副修音樂,是舞蹈界少有看總譜排練的編舞家;而馬水龍對色彩視覺敏銳,在譜寫音樂時,腦中就有舞蹈畫面出現。音樂與舞蹈的創作緊緊相扣,兩位大師聯手打造的作品,更將氣勢磅礡、撼動人心。 趁此機會,本刊邀請兩位藝術家深度對談,分享各自的藝術歷程與這次合作的想法。
-
演出評論 Review
身體的留白 空間的顯影
到底像空間這樣一個靜止不動、大小固定的東西,有什麼好一量再量的呢?我們習慣這樣想,所以空間就死了,但是空間從未靜止,身體每一次運動都會讓我們感覺空間正在改變,比如快速的抵達會縮小、緩慢的行走則會拓寬空間。換句話說,身體的運動幫助我們察覺空間的改變,測量空間的運動,舞蹈讓我們發現空間其實是活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領域之間的再分享
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那個特定現場,靜止的水神寧芙雕塑與伽里尼利用光影、聲音所塑造出來的另一件作品,跨越不同的物體存在性、跨越時空的流轉延續性,再現因伽里尼無心之舉所創造出來當時前所未見的藝術融合,並以現代版的詮釋和進一步地大膽的提問:雕塑是否僅等同於物質性的固定存有?
-
演出評論 Review
消失的冠軍,浮現了藝術
莫札特雖屬古典時期的德奧系作曲家,然其中早期作品裡展現了更多南歐式的清澈與幽默。因此無論在詮釋的品味和觸鍵的方式,筆者過去即頗為欣賞某些法國鋼琴家指下的莫札特,而艾爾.巴夏的演奏也正突顯了此一特質,尤其是第三樂章中賦予各段變奏層次分明的音樂個性,令人回味無窮。
-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一
從女性主義出發的溫情戲劇
這次外表坊所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齣很傳統的戲,她們沒有過多地進行戲劇手法上的探索,也沒有強加現代劇場的元素,我們找不到任何的確實的理論來為她們加分,可是這齣戲確實很好地出現在視野中。從某種角度來看,她們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種成熟穩重的創作觀,這創作觀也是大陸戲劇人目前極度缺乏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二
共眠於春,互暖於冬
個人看戲的時候甚感壓抑,然而我以為這絕對要算作是導演和編劇的成功。《春眠》沒有講什麼意識形態或學術名詞,僅僅是人與人的相處和理解,背叛和原諒,就已能有如此綿厚的力量。主創者像在耕一塊地,來來回回翻弄人類感情的土壤,終於發掘出不一樣的寶藏。
-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三
疲憊靈魂下的高貴夢想
作為一齣小巧玲瓏的劇場實驗,《黑白過》不以劇情取勝,卻以幾個契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片斷敲打人心,雖不夠殘酷有力,卻也算手下留情,以女性之軀帶領觀眾穿越層層關卡,增了幾分同情,而以女性之心,獲得最後的勝利,也讓作品結尾以更柔軟的方式撫慰著台下觀眾那顆疲憊的靈魂。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編導、演員
高俊耀 生活與創作的探險家
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高俊耀在生活上選擇了一條「冒險」的路,走進台灣劇場,編、導、演俱兼,成為劇場圈活躍的名字。作品中,高俊耀經常運用的手法,是從現實情境的肢體動作,溢出、連結到更深的核心情境,加以強化,他說:「我希望表達在故事表層底下,隱藏的脈絡性。」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斷的詰問思索 持續的前衛啟蒙
進念.二十面體從一九八二年創團以來,就一直扮演著詰問時代、探詢歷史、憂心香港人當前生存處境、啟蒙教育、文化關注、創意激發、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該團在表演美學上脫開線性敘事,而以質樸的肢體造型與多媒體形式,呈現非文本的前衛演出。作品累積至今已近兩百齣,多以系列為之。而進念與台灣劇場界從早期就展開交流,也激盪出不少創意火花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顛覆歷史「定論」 藉觀古以知今
由編導胡恩威和電視劇《走向共和》編劇張建偉聯手改編歷史學者黃仁宇名著的舞台劇《萬曆十五年》,今年已是五度上演,並將於十一月底首度來台。《萬曆十五年》挪借了原著框架,以六位歷史人物的六段獨角戲,解開明朝滅亡的原因。胡恩威以「中國失敗總記錄」一語歸結該書的核心精神,他說,重新演繹歷史是為推翻傳統歷史論述的手段,提供反思歷史的契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城市記憶與眾人參與的藝術平台
阿得雷德藝穗節(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藝穗節,創辦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現任總監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來,將藝穗節辦得熱鬧繽紛,今年更創下高達四千八百廿萬美元的產值。九月初,克拉克應台北藝穗節之邀訪台,本刊亦趁此機會進行專訪,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藝穗節的經營心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盪劇場火花
自二○○○年開辦的「利賀導演競賽」,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是為了鼓勵新人導演的舞台創作,並且為日本戲劇界發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今年這個競賽首度擴大範圍,參賽者從原本限於日本國內,延展為亞洲,共有來自中、日、台、韓四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為題發展詮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文化、跨語言的藝術激盪
今年倫敦從世界各地邀請了卅七個國家的劇團,以母語演出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除了向莎士比亞致敬,也彰顯奧林匹克世界共同參與的精神。參與的國家也被賦予可由其母文化的角度,「重新想像」莎士比亞的自由。許多國家引用其文化傳統及素材和莎士比亞文本對話,重新「發現」莎士比亞。
-
藝視窗 News
NSO將展開大規模東北亞巡演
【台灣】 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 11/1起受理102年度上半年活動申請 為提升表演藝術展演水準,鼓勵民間藝文團體培育優秀人才,依「文化部表演藝術類補助作業要點」,文化部每年分兩期受理表演藝術類活動之補助申請。補助以下兩種項目:一、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二、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 102年度第一期申請係受理1至6月所辦理之活動,收件期間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經政府立案之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團、演藝團隊及大專院校相關藝術系所等團體或組織,皆可提出申請,相關資料可上文化部網站(www.moc.gov.tw)下載區/申請表格查詢。歡迎洽詢專線電話:02-3343-1973藝術發展司陳小姐。(莊珮瑤) 國藝會「年度觀察座談暨補助基準說明會」報名啟動 國藝會「2012藝文風向球年度補助觀察座談會」將於11月6、7日、11月15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講廳」兩地,一連舉行三場座談活動,提供各領域精闢且完整的生態觀察,同時說明本會2013年補助基準最新內容。 今年度活動除邀請各領域專業委員,就2012年藝文發展特色、成果及評審會議關注焦點提出觀察報告,更擴大美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五大類別分場討論,增加「焦點座談」時間。邀請各方優秀資深藝文工作者或新興創作者與談,如獨立策展人鄭慧華,資深出版人陳素芳,資深評論人林芳宜、徐開塵、謝東寧、紀慧玲,新世代創作者何孟娟、陳栢青、林文中等。2013年補助基準因應各類別生態發展,分別增加新的申請項目,現場將詳細說明。預作線上報名者,可於現場索取國藝會2013年補助申請基準乙冊。報名詳情可電洽國藝會獎助組02-27541122ext.205(莊珮瑤) 【國際】
-
藝術節新訊
新人新視野「音樂舞蹈篇」 擦撞跨界火花
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兩廳院合作舉辦「新人新視野」創作演出計畫,將年輕戲劇、舞蹈創作者引介給國內觀眾,自二○○八年起至今已來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樂人與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場,跨出原本專擅領域尋求創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讓聲音成為被看見的可能」的音樂人王雅平、與三個親弟弟組成「長弓」舞團的張堅豪、曾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的田孝慈,以及擁有多次國內外編創經驗的林素蓮。 王雅平的《諷刺詩文》,題名意象強烈,在「音樂劇場」的概念下與編舞者林宜瑾合作,試圖顛覆劇場中聽覺與視覺的傳統主客關係,製造一場實驗性的聆賞過程。張堅豪以舞者身分多次與國內編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體若不隸屬於某個編舞家而是自己的,該是什麼模樣?與張堅志、堅貴兄弟三人在《合體》中,表現具一體性又各自獨立的身體/舞蹈。田孝慈的《旅人》從生命就是一場漫長旅行的意念發展成舞蹈。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則脫胎自一段結束的戀情,從中觸動創作者思考「愛」呈現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實踐、被分享。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古舞團《回來》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舞蹈作品選擇在非劇場的空間呈現,從倉庫、廢墟到古蹟甚至百貨公司中庭,藉著演出和空間對話,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場域的選擇,不僅是藝術家玩形式的創新發想,也展現了表演藝術的有機性。 舞 蹈家古名伸多年來帶著舞者征戰各種空間,證明「舞台」不設限。十年前的《出走》,到這次她選在自家桃園大溪的百年老宅推出古舞團廿周年特別演出《回來》, 連演廿場,別具意義。除了古名伸親率三代舞者呈現擅長的即興舞蹈,還融入戲劇偶戲、影像科技、現場音樂及互動裝置。精銳盡出的陣仗,看得出是她想藉老房子 與新靈魂的對照,進行自我生命和創作歷程的整理,也讓當代藝術的多樣元素在百年建築裡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趣的是,舞團還作了演/餐合一的安排,看表演之餘,還可以享受當地食材烹調的美食。走一趟大溪,有看有吃,再來個小鎮半日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