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新訊 舞動在家居場景間
顏鳳曦《關係》 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
多年來默默於南台灣耕耘現代舞創作的顏鳳曦,過去以獨立編舞家的身分,先後應雲門青春編舞營、國家劇院新點子舞展、高雄城市芭蕾「點子鞋」系列等邀 請,發表《箱子》、《流言》、《生趣》等作品。顏鳳曦的編舞多從生活出發,透過舞蹈與空間、物件的對應關係,展現出靈活不失細膩的調度,也令人感受到從生 活長出的舞蹈鮮活動人的深度。 二○○五年顏鳳曦回到台南創立「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強調在地人才、跨領域原創性作品,近年陸 續演出《痕跡.紋路》、《詠而歸》等作。即將於三月份在原生劇場演出的《關係》,延續生活創作風格,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關係,沉默的植物需要細心凝視呵 護,稍一不慎就容易枯萎凋零。舞台則呈現一個寫實的家居場景,讓舞者在家具間舞出蜿蜒纏繞如植物般的互動,營造現實與超現實並存的視覺印象。
-
戲劇新訊 展現圖博文化的多元面向發表會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述說流亡故事
圖博(TIBET)不論音樂、舞蹈、醫學等,都自成體系,有其獨特文化。一般人認為TIBET就是西藏,其實TIBET包含安多、康、藏等地區,不 僅是「西部的藏」。台灣圖博之友會致力於正名TIBET,擺脫中原大漢沙文意識,避免TIBET被中國繼續矮化縮小。台灣圖博之友會與黑眼睛跨劇團聯合策 畫的「圖博文化節」,邀請海外各地跨領域的圖博藝術家來台,讓更多人對圖博的命運及在台藏人堅持的信念,有更深的體認。 圖博文化節 的活動形式多元,包括紀錄片影展、樂舞表演、深度講座、搖滾演唱會以及流亡劇場展演。其中,由爭取圖博自由而被關的政治犯組成的「9-10-3劇團」,帶 來戲劇演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形式簡樸卻深具創意的自傳劇表演形式,再現圖博流亡人士以肉身抵抗霸權、以行動介入政治等場景。劇中人因高喊自由被 捕,因渴望平權被羞辱,因倡議獨立被行刑,他們被當局排擠而失去家園,流落街頭,同時堅定地踏著流亡的步伐,在社會的邊緣,頑強的活下去。9-10-3劇 團的演出都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該劇曾多次受邀至歐洲及印度演出,回響熱烈。
-
音樂新訊 臺灣國家國樂團「風格大師系列」
指揮大師湯沐海 揮灑國樂精采樂章
被譽為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指揮家,湯沐海不僅是指揮帝王卡拉揚的高徒,受邀指揮過柏林愛樂、倫敦愛樂、英國BBC廣播及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等, 更被譽為是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指揮家。雖然以指揮西方交響樂團為主,但學作曲出身的他深諳中國音樂與西洋技法的結合,對曲目有獨到見解,並且也已有 過與中央民族樂團及香港中樂團兩個國樂團合作的經驗。 受臺灣國家國樂團之邀,湯沐海即將來台演出譚盾的《西北組曲》、郭文景的《滇 西土風三首》及陳其剛的《逝去的時光》。後者的大提琴協奏曲更由曾擔任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十五年、同時客席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 的朱亦兵擔任。此外,精通絲路音樂的小提琴演奏家張宜蓁也特地以敦煌曲譜的素材開展,為本場創作《飛天》,由琵琶名家王世榮擔任五弦琵琶的演奏。難得一見 的仿唐琵琶演奏,將在來自中亞、印度、中東等節奏中,重現廿一世紀的敦煌想像。
-
音樂新訊 鋼琴與箏樂作品發表會
李子聲展特色 「現代化」古箏「漢化」鋼琴
「作曲結構完整,整合中西樂器的構思頗富創意。技法看似傳統,實具新意,看似不安、實為安定。」這是李子聲在獲得「入野義朗作曲紀念獎」時,評審團 對其獲獎作品廿一絃箏與絃樂團之小協奏曲《溯》之總評。這位台灣中生代作曲家,除了對鋼琴演奏與室內樂有相當的涵養外,自小學習過古琴、京劇鑼鼓及戲曲唱 腔等,更讓他在探索現代創作風格之聲響中,擁有深厚的傳統音樂藝術根基。 在廿五年創作生涯當中,李子聲寫給古箏的相關作品算是最多 的。原因之一是它「最擅各種吟柔表現,也是最具傳統特色之語彙」。因此在此次發表會中,他將邀請箏樂演奏家葉娟礽,偕同對位室內樂團中幾位樂手,並且親自 擔任鋼琴演奏,將自己不同時期與風格之鋼琴與箏樂作品在音樂會中展現。演出中,觀眾將能聽到這位亞洲作曲家「現代化」傳統樂器(古箏)、並且「漢化」西洋 樂器(鋼琴),對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提出他自己的獨特見解。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走上藝術殿堂 嘻哈精神不死
對街頭文化的門外漢來說,嘻哈(Hip Hop)給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穿著寬大潮T、低腰垮褲,棒球帽反戴、配件誇張的青少年、破壞街頭市容的塗鴉、聽不懂歌詞的饒舌,頭頂在地上轉圈的炫技舞蹈代名詞。深入了解才發現,嘻哈文化學問大,它不只是一種流行時尚,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九七○年代,由於社會貧富差距過大、資源分配不均,在紐約市市區的非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興起了嘻哈文化,繼而發展壯大,並席捲全球。嘻哈文化包含饒舌、DJ、塗鴉、街舞及節奏口技五大要素,另亦衍生出嘻哈時裝、嘻哈俗語等次文化。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直接提出抗議與訴求。 就像崛起於紐奧良的爵士樂,發源於美國東岸的嘻哈文化流傳到世界各地,也汲取吸收了在地特色,而注入了多元的樣貌。法國對嘻哈文化的狂熱,可說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而以街舞見長的法國卡菲舞團,更是讓嘻哈一路從街頭跳上藝術殿堂。卡菲舞團編舞家穆哈.莫蘇奇接受本刊專訪時說,街舞誕生在街頭,多年來不被當作是藝術文化的一部分:「在廿多年前,誰想得到街舞可以進入劇院演出呢?嘻哈文化存活至今、未顯老態,就是因為維持某種開放精神。」當嘻哈舞蹈走上舞台,如何持續保有街頭的反叛精神與能量?莫蘇奇說,他從舞蹈中獲得的喜悅,跟年輕時感受到的樂趣相同,這股將憤怒轉化為狂熱的精神,就是廿年後他還在的原因。 歌劇的歷史發展至今四百年,經典一直不斷地在舞台上演,並且歷久彌新,也是通過不斷地創造與革新。在歌劇創作上,十九世紀末到今日的歌劇發展。這個時段可說是相當獨特而矛盾的:後浪漫時期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在今日看來,是歌劇最後與最燦爛的一個盛世;戰後,歌劇創作每況愈下,甚少新作能夠存活到首演之後。然而,在這個人們宣告「歌劇已死」的時代裡,由於當代導演的跨足,歌劇演出空前蓬勃,經典復活,感染了新一代觀眾對歌劇的興趣。當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古典歌劇,這場空前的相遇,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本刊為讀者深入剖析。 同樣將古典音樂帶入新境界的,還有廿世紀法國作曲家梅湘。他一生的創作,內容之廣、影響之大,堪以一部二戰後的當代音樂史比擬,少有人能與其相提並論,而教學與論著的流傳,更對後人有深刻影響。梅湘的作品融合法國傳統、世界藝術、新音樂元素與原創性,音樂取材則從古典音樂、天主教音樂,到廿世紀的序列主義與
-
專欄 Columns
愛的寂寞
在天災裡失去父母的孤兒,因為還不太清楚,也比較不出什麼叫失去,加上成長的忙碌,使人類會忘卻痛苦,所以我們十年後再見到那孤兒,已經成為一個充滿陽光、力求上進的人,或者起碼在他臉上已經讀不到那麼多失去親人的痛苦了。反觀,失去一個小孩的父母們,從小孩失去生命的那一天開始,一輩子都無法再真正歡笑了。
-
專欄 Columns
大哉身體(下)
活在這副身軀之內,時時刻刻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在每個生命的階段,感受到不同層次的身體經驗。身體就像一個實驗場,只有身體力行可以一窺究竟,你還不能隨便說不玩了。對於這種無所遁逃的功課只能束手就範,順便在一旁讚嘆:大哉身體喔!
-
專欄 Columns
好的老師 讓孩子不變壞
要成為一位老師搞不好很容易,但是,若要成為一位能引導學生、因材施教、有耐心、有愛心,又能啟發學生、觀念正確、對學生有好的影響力的老師,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如果一個想學音樂的孩子,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那當然,這個孩子不會變壞。
-
專欄 Columns
旨
若將味覺視為劇場,舌頭視為舞台,許多問題和思考是一致的,例如文創產業。像慢食這樣的理念當然不是為了訴求菁英品味,或是宗教式的理念信仰,慢食宣言起草人義大利詩人Folco Portinari曾說:「慢食運動,應該要由人類崇高的遊戲心所支持,而遊戲是不能成為宗教信仰的。」
-
紐約
雲門2團首度征美 紐約演出大開紅盤
雲門舞集2團二月起首度展開美國巡演,第一站的紐約就開出票房紅盤,在Joyce劇場的四場演出近兩千張票券售罄,更獲得《紐約時報》舞評人的肯定,為接下來的演出打開一條坦途,也希望能打造品牌,造福後來的台灣編舞家。
-
柏林
柏林影展,其實很劇場
一年一度的柏林影展於二月中旬展開,雖然是電影界的活動,但柏林的許多劇場也在此時配合柏林影展舉辦活動。而柏林影展活動之一的「校園」學習平台,不只參展的電影大師在此開講,劇場創作人也不缺席,參與的學員更是跨越劇場與電影圈。
-
倫敦
皇家芭蕾舞團首席普魯尼 閃電辭職震撼藝文界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新星瑟基.普魯尼,日前閃電提出辭呈,引發藝文界與舞迷們的議論紛紛。身為創團以來最年輕的首席男舞者,普魯尼的表現向來引人注目,也屢屢在舞團重要製作中挑大梁。他的閃電辭職,也打亂舞團許多已排定的工作時程,英國皇家芭蕾新製作《夢》只好緊急換角。
-
巴黎
私立劇院退出 「莫里哀獎」可能畫上休止符
私立劇院經營本來就不容易,彼此之間又很難像公立劇院在官方系統支援下共享資源,即使有個工會想維持向心力也很難;而去年底巴黎最重要的廿九個私立劇院表明不願再參加角逐每年的「莫里哀獎」後,更將許多問題搬上檯面。莫里哀獎當初的發起人主要是一直居於弱勢的私立劇院,如今發起者自己想要結束這件事,既矛盾也讓人明白問題的嚴重性。
-
上海
跟著人物跨時空 《步步驚心》帶動歷史劇新風潮?
影劇圈的「穿越風」也颳到了劇場舞台!從電視劇改編的同名舞台劇《步步驚心》於情人節開演,故事描述一現代都會女性,因意外而穿越到清代王府,遭遇了康熙諸位皇子的皇位奪嫡之爭。因為電視劇的熱潮延燒,也讓舞台劇票房相當亮眼。
-
香港
民政署「藝能發展資助計畫」 首批十八團獲撥款
香港民政事務署去年中推出了「藝能發展資助計畫」,以藝術創作、拓展觀眾、藝術教育及提升團隊整體能力為目標;當中又以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或跨媒體項目為主要資助對象。二月初時公布首批入選計畫名單,有十八個團隊共獲得三千九百萬港幣資助。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首度攻「蛋」 朱團給你「擊度震撼」!
邁入廿六歲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今年開春又展開創舉,首度挑戰萬人場地台北小巨蛋!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征服小巨蛋並不是一個目的,而是希望能藉著這個場地,讓更多觀眾接觸到精緻的打擊樂。於是重新編整曲目並創置新曲,加上舞蹈、聲光等豐富元素,期待將擊樂的可行性再度推向高峰。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殷商王.后》 南管樂舞重現宮廷愛戀
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
藝號人物 People 跨世紀的指揮大師
羅許德茲特溫斯基 俄國音樂的代言人
生於同樣的年代,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少數與幾位廿世紀俄國作曲家親身接觸者,他的名望讓知名的作曲家如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都曾題獻多首作品給他。許多樂迷們不但透過他認識豐富的俄羅斯音樂,藉由他在各地的演奏,更能讓觀眾體會原汁原味的樂曲風貌,超越一甲子的指揮生涯裡,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可說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俄國音樂大使。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古董大改裝 與當下時空對話
費森斯坦以降,許多導演企圖從現代角度檢驗歌劇演出,尋找一種與音樂之美與力相互匹配的表演形式;也有許多導演努力將傳統劇目和現實生活連結。在他們手中,古典世界不再只是懸空的心靈居所,而能夠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與時代的對位關係。歌劇在廿世紀吸引了更普及的觀眾,遠勝其前兩個世紀的創作全盛時期,這正是現代歌劇演出不斷求變求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