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薪火相傳 崑劇展演傳統經典
二○○二年,作家白先勇與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首度結緣,催生了青春版《牡丹亭》,為崑曲找到更多知音,被喻為是崑曲的文藝復興。之後推出的新版《玉簪記》從導演到演員一脈相承,朝極簡、寫意、時尚更進一步。這兩部看家大戲,打響了蘇州崑劇院的名聲。十年後,自詡為崑曲義工的白先勇與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再度攜手合作,主導一個師徒相授的崑曲傳承計畫,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汪世瑜、梁谷音、張靜嫻親自指導青年演員演出經典戲碼,薪火相傳,讓兩齣崑劇瑰寶《南西廂》、《長生殿》續現芳華。而折子戲專場,將由「巾生魁首」汪世瑜將與著名旦角王芳及老生張世錚演出《獅吼記.跪池》,一展大師風範。
除了蘇州崑劇院的經典再現與折子專場,今年適逢崑劇一代宗師俞振飛的一百一十周年誕辰,又是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鄧宛霞舞台合作卅周年,兩位俞門弟子將攜手重現乃師經典傑作。在崑曲界,有「清工」與「戲工」之分,前者為不作表演之純「唱家」,後者乃登台演出之演員,兩者追求各有偏重。俞振飛家學淵源深厚,演藝生涯七十載,表演形、神均臻化境,堪稱融「清工」與「戲工」為一體、承先啟後之一代藝術宗師。這回,蔡正仁與鄧宛霞同台的「京崑專場」,觀眾將一睹「唱、做、表」皆渾然天成的俞門丰采。
于魁智領軍 中京院再現京劇經典
京劇藝術集各劇種之大成,眾多經典劇目皆是文武兼具,唱念做打無一不考的大戲。中國國家京劇院將由名角于魁智、李勝素領軍,並特邀知名花臉楊赤獻演。其中,人氣最高的老生于魁智將演出四大鬚生之一楊寶森的《伍子胥》,該齣以唱腔功力見稱,行腔悲壯、聲情並茂。而考驗演員真功夫的名家李少春傑作《打金磚》,也是于魁智的看家好戲,難度極高,戲迷百看不厭。《生死恨》和《貴妃醉酒》均為京劇大師梅蘭芳精雕細琢的劇目,由梅派傳人李勝素擔演,盡顯梅門風韻。《野豬林》取材自《水滸傳》,為李少春與花臉袁世海傳世之作,特邀袁世海親傳弟子、架子花臉楊赤與于魁智攜手合作,默契十足,值得期待。
唐美雲端出歌仔戲好菜 黃梅戲越劇粵劇也拚台
和京崑兩劇種相互輝映,地方戲曲亦各展鮮明色彩,饒富興味。其中,台灣的唐美雲歌仔戲團由當家小生唐美雲、第一小旦許秀年和小咪領銜,推出《龍鳳情緣》和《添燈記》兩齣結合傳統歌仔與現代劇場思維的新編戲。《龍鳳情緣》雖以男女情愛為劇情主軸,但唐美雲罕見地以武生行當演出,劇中除了多段優美唱段,又以近似獨角戲的表演,展現出俐落的武生身段。《添燈記》突破生旦的愛情戲路,以喜劇方式表現沉重主題,故事強調家庭倫理及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取材貼近生活,草根味十足,劇中大量的傳統曲調唱腔,考驗演員唱功。
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見稱,唱腔委婉、語言通俗、易於學唱,特別容易為一般觀眾接受。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拍攝的黃梅調電影《天仙配》,轟動一時,這次將再現名家嚴鳳英塑造的經典《七仙女》、《女駙馬》藝術形象,回味耳熟能詳的甜美花腔。擅於演繹抒情劇作的越劇,將由杭州越劇院小百花團推出《盤夫索夫》、《孟麗君》、《玉蜻蜓》及折子戲專場,展現越劇舞台風華。香港本地的新編粵劇《無私鐵面包龍圖》以兩套劇中劇形式上演:《灰闌記》改編自元雜劇、《赤桑鎮》改編自京劇,除了表現包公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形象,更聚焦其人性化的一面。
秦腔贛劇也爭鋒 天津曲藝精華百匯
秦腔是梆子聲腔的鼻祖,演唱寬音大嗓,帶有西北秦人豪邁的個性,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帶來秦腔八大本戲之一的《周仁回府》,唱做工並重,極富秦腔特色。贛劇歷經五百多年演變,融合了高腔、彈腔及崑腔,成為多聲腔劇種。高腔包含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和青陽腔;彈腔亦有二黃、西皮等多種。江西省贛劇院安排的劇目《竇娥冤》、《荊釵記》等,深具贛劇風韻。天津被譽為「曲藝之鄉」,天津市曲藝團的表演包含不同流派的京韻大鼓、河南墜子、梅花大鼓,以及西河大鼓、樂亭大鼓、單弦、快板書和山東琴書演唱,觀眾將可一覽北方曲藝精華。
中國戲曲節尚有一系列精彩藝術欣賞活動
詳請請閱網址 www.cof.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