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2世界舞蹈論壇暨國際舞蹈節
舞壇「下一波」 來台競藝
已有廿五年歷史的國際舞蹈學院舞蹈節,今年由北藝大舞蹈系主辦,共有來自各國的八所舞蹈院校在台北接力連演,展現新生代的舞蹈活力。同時舉辦的世界舞蹈論壇,則以「舞蹈.新世界.翻轉世界」為主題,探討下一代的兒童舞蹈教育。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羅曼史》
余能盛 再探柴可夫斯基的愛與樂
《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是旅歐編舞家余能盛第四度切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世界,以芭蕾詮釋其人生與創作的舞劇;以柴氏的《弦樂小夜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編舞,余能盛藉此探討柴氏的數段親密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哈哈鏡 演繹人生現實難解
喜劇就像小丑本身,是個行走江湖的瘋癲者,不受理性約束、擁有犯規的天分。時至今日,它的樣貌仍然多變,但高明的喜劇一定蘊藏批判的力量,像一面哈哈鏡,將混亂世界的現狀納入諷喻,在變形中演繹人的異常和解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透過喜劇,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設的「藝術總監」一職由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任期三年,今年的節目就是他奔波全球、辛苦看戲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以「喜劇」為主題,耿一偉打出「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的口號,他表示,希望讓大家看到喜劇的多元面向,也希望藉由喜劇的庶民特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笑點意在言外 終點瞄準社會
法蘭西是浪漫的民族,但對其文學(及語言)卻是既嚴謹又優雅,反映在法國喜劇的幽默感上,總能保持著一份理智的冷靜,譬如當今最流行的「脫口秀」演出,常常只見表演者一臉嚴肅說話,而台下觀眾卻笑成一片,這種非直接的,要經過心照不宣的思考,才能抓得到「意在言外」的幽默笑點,還真不是外人可以立即領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尤涅斯柯荒謬經典 連結新時代的詮釋
尤涅斯柯說《椅子》是一齣「悲喜劇」,能夠把兩個極端的形式放在一起,也顯現其對人性的獨特觀察角度,因為他說:「在我看來,喜劇的東西就是悲劇的東西,而人的悲劇,都是帶有嘲弄性的。」在呂克.邦迪的新詮版本中,並未完全遵照劇本指示,而是將尤涅斯柯原本封閉性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打開延伸與外在時代性的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式喜劇「台製化」 歌舞雜耍滿場飛
沙丁龐客劇團製作的《帽似真愛》改編自十九世紀知名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義大利草帽》,但卻非照章搬演,大費周章地重新編寫因應當下台灣時空,再讓演員在排練場發展,最後再交由編劇重寫成定本。演出也因應原劇設計,安排大量歌舞橋段,加上高難度雜耍,演員還得快速切換角色,High翻全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文本、不顧一切的顛覆炸彈
若要舉出如莫里哀一般具代表性的德國喜劇作家也許不容易,但如果對德國的喜劇演員秀及諷刺文類/插畫的文化有些認識,便會發現德國人不但有喜感,口味還很重。德國人的幽默不如皮笑肉不笑的英式幽默,玩弄文字雙關的機會也比較少,較常透過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或情境下的荒謬傳達笑料。至於這些幽默為何沒有直接反映在喜劇文本上,則與德國的劇場史有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布萊希特碰上歌仔戲 「胡撇」出生活荒謬
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到了台灣搖身變成一心戲劇團的新編歌仔戲《Mackie踹共沒?》,會不會太荒謬了?可是一樣樣比對布大師強調的「疏離」觀念與「戲劇要跟庶民溝通」理念,就會發現歌仔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Mackie踹共沒?》將以嘲諷手法,植入台灣社會現狀,讓觀眾體驗生活的荒謬,會心一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端搞笑 絕對抒壓
日本人勤勉、認真的態度很容易產生緊張,在這種嚴肅的社會氣氛中,日本人很少有機會開玩笑。就像是彈簧效應,壓得愈用力彈得愈高,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人就在這樣的壓抑文化之下,發展出了極端的搞笑文化。如電視上有眾多的搞笑節目,更催生許多專職的搞笑表演者,非要讓你笑到絕到、把煩惱拋到九霄雲外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日本知名落語表演家
桂春蝶:我想讓觀眾在大笑之餘,還帶著感動回去
雖然出身落語世家,但桂春蝶原本的人生目標卻是成為幼稚園老師,但在父親過世後,因為父親的粉絲們殷切希望他接下父親的落語事業,他才踏上這個表演之路。桂春蝶說:「笑話被稱為沒有副作用的藥,我希望表演能夠帶給人們歡樂,就像一帖沒有副作用的藥,能夠醫治人們緊張的心與疲勞的生活壓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式幽默 ╳ 阿Q精神 諷刺針砭也深刻省思
香港的社會氣氛與人心感受,在「九七回歸」大限之前,一直有「借來的時空」的末日情結,在倒數計時的時間壓力下,無力移民或是對香港未來仍抱有信心的市井小民,只有努力、認分地拚搏搵食,稍有空暇,也只能即時行樂。這種只能顧及眼前當下、快速到位的情感結構,衍生出特有的港式幽默與喜劇文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Q後傳》編導
甄詠蓓:阿Q精神歷久彌新,而且被發揚光大
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員甄詠蓓編導、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演出的《阿Q後傳》,將魯迅的經典文學改編搬上舞台,以「阿Q精神」諷刺當前社會,在虛擬的空間「未莊」中,身穿白衣、臉上塗著丑角「豆腐臉」的演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看看今天的阿Q們有沒有什麼長進甄詠蓓說:「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映多元文化 拼貼狂笑奇景
多元族群構成的台灣,所發展出來的喜劇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變遷、流動、混雜、交融與滲透。有中國傳入的相聲,在此生根發展另創新枝;有葷素不拘的說唱表演,有拼貼混搭到極致的胡撇仔戲,也有反映當下影視消費文化的新生代舞台喜劇令人目不暇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不KUSO 給你原創新款幽默
以無厘頭風格音樂演出著名的「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小應這次更將搞笑風格推到另一極致。即將在九月演出的《快樂孤獨秀》,小應找來三位年輕劇場演員,一位德籍西塔琴師,一位日籍裝置藝術家,加上夾子電動大樂隊一同孤獨;三段演出各自獨立,呈現整體感匱乏的樣態。不同於年輕世代喜歡的KUSO路線,小應要在劇中打造原創的新款幽默。
-
演出評論 Review
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易裝的指實與疏離
在將近半個世紀之後,排演《孫飛虎搶親》,作為對姚先生九十周年冥誕的紀念,除了對作者表達敬意之外,弱化寫實與表現兩套語彙的矛盾,突出其舞台表現(尤其是陌生化效果)潛含的實驗意義,便顯得十分重要。僅僅將《孫飛虎搶親》處理成一齣好看好玩的通俗喜劇,就未免有點讓人失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記憶的剝離與游移重組
編舞家野心擴張至「寫實暴力」場景,增加真實度與臨場感。拖著椅子來回行走、滑步、撞壁,令人膽顫心驚,視覺與聽覺雙重震撼交擊,肢體的不可預測性讓觀者看得如坐針氈:到底要撞幾次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對於未知的恐懼,生發出觀者續行好奇,是編舞者成功之處。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安歌」到「整體音樂設計」
台灣歌仔戲音樂 愈見豐彩燦爛
早年由民間戲班土法煉鋼,以「安歌」為主的歌仔戲音樂,在上世紀末與中國的戲曲音樂編曲家交流後,才正式有了「音樂設計」這項專業分工,以期為整齣戲打造完整音樂風格與配合劇情創造合適曲調。而胡撇仔戲的進入殿堂獲得認可,也讓風格更多元的音樂登上歌仔戲舞台
-
焦點專題 Focus
柯銘峰 海納百川 豐盈舞台樂章
在歌仔戲界人稱「柯爺」、「柯老師」,柯銘峰的地位可見一斑。多才多藝的他,除了是多齣膾炙人口歌仔戲製作的音樂與編腔設計,能夠彈奏廿多種樂器的柯銘峰,更常擔綱演出現場領奏的文場樂師,同時也時常忙著教導學生,將戲曲音樂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