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C藝評獎」的活動網頁。(香港藝術發展局 提供)
香港

藝發局主辦「藝評獎」 獎金豐富嘉許優秀藝評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了推動藝評發展,除了於去年推出「藝評啟導計畫」外,今年則推出「ADC藝評獎」,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遠遠高於一般藝評稿酬。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了推動藝評發展,除了於去年推出「藝評啟導計畫」外,今年則推出「ADC藝評獎」,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遠遠高於一般藝評稿酬。

香港表演藝術活動繁多愈演愈烈,但評論的發展卻似乎遠追不上。由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評論刊物《文化現場》於去年停辦後,英文文化評論雜誌《瞄》亦不再出版紙面刊物,轉戰網上媒體看來是生存的另一出路,但對應的閱讀環境卻已然不同,其滲透性和持續性尚有待發展。

至於《信報》文化版在去年開始定期刊出長篇藝評,並邀約重量級作者如鄧樹榮、盧偉力、鄧小宇、楊春江等參與,這本令業界有所期待,雖然未能成為藝評新秀的發表場域,但也可見高素質藝評的持續刊出,的確對表演藝術文化的健全發展有著關鍵作用。然而以報刊畢竟以營運為前提,廣告和藝評之間的平衡實在難以拿捏,藝評生存空間的挑戰成了「永恆」的文化課題。

藝評啟導計畫  分三項推動藝評發展

藝發局在二○一一年初推出「藝評啟導計畫」邀請書,分別就「導賞及培訓活動」、「網上發表平台」及「優秀藝評文章獎勵計畫」邀約合適的團體承辦,三個項目資助額上限約港幣六十萬。項目之間的有機連繫本來是藝評發展長遠策略的呈現,即使資助期限離「長遠」是頗有距離,但也不失為一個開端。

最後,項目落在三個不同團體手上:「誇啦啦藝術集匯」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策劃「藝術評論證書」課程、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籌辦「藝PO」網上發表計畫(www.iatc.com.hk/criticspo/)、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則主辦「影評有度徵文比賽」。資助政策要以「公平」為前提無可厚非,但組織之間各有行事時間表和推廣策略,自然也讓合作關係未必能順利產生,項目之間的有機性未能盡然彰顯在所難免,而所謂計畫的「持續性」就更難以發展。

藝評獎金豐厚  氣勢先聲奪人

既然「持續性」是藝評發展的關鍵,藝發局對此是否又另有看法?今年該局沒有推出第二階段的「藝評啟導計畫」邀請書,卻迎來了「ADC藝評獎」(www.criticsprize.hk/)。網頁說明這是藝發局「首個以獎勵和嘉許優秀的藝評人,促進香港藝評水平的提升和發展而設的獎項,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最引來藝評界討論和令一眾藝文作者躍躍欲試參與的,是豐富的「藝評獎」獎金。

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以參賽文章須為中文,而字數不可超過三千五百字來說,金獎文章每字價值接近十五元,比一般獲刊登的藝評文章每字約零點八至一元——以有資助的「藝PO」為例——來說,是香港鮮見對藝評的「重視」(藝評組主席林沛理語),即使同由藝發局每年主辦的「藝術發展獎」,當中也只有「新秀獎」得主可獲獎金兩萬元;受資助的「影評有度徵文比賽」,首獎亦不過六千元。

因此消息一出,已引發甚多聲音,暫且不論這獎是否真如林沛理所言,能「肯定有助發掘香港的藝評寫作人才與提升藝評寫作的水平」,但必有先聲奪人之勢。然而這未知能否每年舉辦的獎項,是否和藝評的現實生態接軌,參與者是否有志藝評或只是因獎金吸引,都引伸更多有關藝評持續發展的思考。聲勢以外,這獎能否真正面對藝評範式轉移所面對的挑戰,仍是一道未解問題。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