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奧運盛事,英國的重要文化象徵——莎士比亞當然不會缺席,以各種型態在一整年的活動中現身,如自莎翁誕辰四月廿三日起為期半年的「世界莎士比亞節」、大英博物館為莎士比亞舉辦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等。莎士比亞不但對各領域甚至各國劇場有深遠影響,也是英國受補助最多的劇作家,甚至有人倡議,別再補助莎劇製作了,把錢留給新創作吧。
「別怕,這島嶼充滿噪音……」這段出自《暴風雨》的著名獨白,在倫敦奧運開幕及閉幕式兩度出現,以莎士比亞的文字點題開啟表演,再適合也不過了。難得的文化和運動盛事,莎翁當然沒缺席,以各種型態在一整年的活動中現身。
「世界莎士比亞節」(World Shakespeare Festival)自莎翁誕辰四月廿三日起,策劃了為期半年的系列活動,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主辦,超過六十個協辦單位一同參與。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Globe to Globe”:以卅七種語言演卅七場的莎劇,從倫敦南岸的環形劇場(Shakespeare’s Globe)出發,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劇團同台飆戲。
大英博物館推出莎劇舞台展
雖然“Globe to Globe”早在兩個月前落幕,不過莎劇迷也沒失落太久,大英博物館為莎士比亞舉辦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隨即登場,廣告短片中,身著盔甲的戰士從河岸的環形劇場出發,踏過千禧橋、西區劇院、皮卡地利圓環,以蒙太奇的手法將現代街景與劇中人物連接起來,最後,在街上漫遊的劇中人物們,緩緩步入大英博物館。如此具有創意的廣告,令人忍不住想進館一探究竟。
展覽內容中,探討莎士比亞作品與國家認同相連結為核心,更呈現倫敦如何影響西方戲劇發展,以及之後透過貿易、殖民與外交,形塑今日的一國首都。展覽中,不但有珍貴的古老手稿、劇本,還可一窺不同時期的劇場經驗。特別是莎劇中所使用的武器道具,讓觀眾可以印證它們是否如同自己的想像。一個與劇場有關的展覽,當然也少不了和觀眾的現場互動。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則以數位化的裝置,協助觀賞者走進莎士比亞的世界中。除此之外,一系列的免費演講、座談一路排到十一月,以饗莎迷。
雖然莎士比亞昔人已遠,留下來給英國的遺產依舊豐厚。事實上,除了今年的戲劇節外,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倫敦的莎士比亞環形劇場及攝政公園的露天劇場,都有常態性莎劇製作,更別提各式各樣的改編、重新詮釋的作品。不少巨星也曾重回劇場演出莎翁作品,如派崔克.史都華在二○○八年演出《哈姆雷特》、雷夫.范恩斯在二○一一年演出《暴風雨》,都吸引影迷踏入劇場,一票難求。
鼓勵創新與經典再製的拉鋸
若由從政府經費分配的角度來看,莎士比亞恐怕是受補助最多的劇作家。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每年從政府得到一千六百萬英鎊的預算,莎劇也常是其他受補助團隊的固定劇目(repertoire)。這也引起另一個疑問:如此多的莎劇製作,會不會排擠新創作的資源?導演馬修.華秋斯(Matthew Warchus)便曾有過激進的提議:暫停所有莎劇演出十年,藉以鼓勵新創作;或是如《衛報》記者琳.高登娜(Lyn Gardener)所言,政府仍舊補助劇團,但是設下規則,例如:劇團仍可演出莎劇製作,但在兩年內不能拿補助款來重製莎翁作品。如此一來,觀眾可以重溫經典,而政府補助款也依舊能夠給予團隊足夠的資源來冒險創新。
今年的莎士比亞戲劇節,以及一系列的相關活動,再次讓人體認到莎翁的魅力,他的影響不僅僅在英國文化中,無論是電影、舞蹈、戲劇,不同國家、不同語系的各個舞台上,都可見其身影。藉此機會,也一併思考:在獎勵新作與傳承經典之間,政策及資源分配的權衡,仍舊是相關政策制定時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