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在府城處處留下舞蹈足印——稻草人舞團
稻草人舞團的「足In肢體介入特殊空間」系列,顧名思義,足In既有人與空間對話、互動的意涵,也暗嵌了足印踏過所留下的時間與記憶。至今足In系列已於台南加力畫廊、另類藝文空間「豆油間」、安平樹屋等地舉行,稻草人舞團介入其間的展演,或可作為表演藝術與府城諸多古蹟、老建築相遇時的參照案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出傳統窠臼 民族舞吹新風
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為民族舞尋找在地新風情──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儘管團名取得俚俗而帶幾分野氣,「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府城文青」,由具備藝文背景的年輕行政、創作新血,與舞蹈社起家的藝術總監許春香,聯手將台灣文學、台南庶民史等題材注入民族舞表演,開發了傳統舞蹈類型的表演新風貌,而強烈的在地性也搶進台北藝文一級戰場,也為台南民族舞團拓展出一條可行的創新之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從「民俗技藝」邁向「藝術舞團」──安琪藝術舞蹈團
安琪藝術舞蹈團的年度公演《登樓》在歸仁文化中心演出。若從台南火車站乘車,約莫半小時路程。抵達這個被司機喚為「草地所在」的文化中心時,四下靜悄悄幽暗的民宅顯得有些冷清。下車前,司機問,「是去文化中心喝喜酒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產官學試煉磨合 再現文史風華
儘管目前台南市政府單位致力推廣文化在地化,並且藉由「台南市國際藝術節」獎勵台南市表演團隊創作在地題材,但這個理念的困境就在於,強調演出風格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這中間卻又忽略了表演團隊的生態。嚴格來說,表演團隊的演出風格是由藝術總監掌握,每個團隊各有擅長的狀況下,如果該訴求團隊無法掌握,勢必會落入「皮相」。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詩文入舞 跳出「非台北」觀點—─廖末喜舞蹈劇場
自一九九○年代創立舞團,廖末喜不只是將舞蹈社轉為舞團的前鋒,以現代舞為主要創作方向,更在民族舞團蔚然成風的台南一枝獨秀;而持續創作不輟的她,在創團廿年之際成立「洄游舞集」,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進行主題編創,更闢「舞詩」系列,將多位台灣文學家作品化為舞作,躍動舞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新世紀十年 探問華文戲劇創新活力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城市行銷 全城舞台
本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以「藝術走路,四圍開道」(Where you go, Where art grows)為標語(slogan),藝穗節的發起人,也是主辦人許國權打著「全城舞台」為號召,將整個澳門城市當成一座劇場,更試著將藝穗節上演的所有節目,成為一場以藝術表現城市文化的總體演出,這個概念來自有著劇場導演背景的主辦人,也將一個官辦活動,展現出屬於藝術層次的靈活創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柏林國家歌劇院歌劇
童話式《魔笛》 溫馨季節散發輕魔力
莫札特的歌劇《魔笛》首演兩百多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歌劇之一,悅耳的旋律讓沒進過歌劇院的人也覺得耳熟能詳。柏林國家歌劇院在去年聖誕季節前推出新版《魔笛》製作,以童話溫馨的氣氛,及主角「以德報怨」的結局,讓《魔笛》的魔力繼續散發
-
劇場快門
《時間之外》之外
地點:台中中山堂後台 時間: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
藝妙人物事
徐堰鈴 在潛泳中輕緩吟唱
那是位於八里的大樓,在觀音山和淡水河之間,令人膽顫心驚的高度,第二十樓。從她租處出來,一同等著電梯,她笑說:「我媽媽要我準備一把大傘,萬一地震,就拿傘往下跳。」我想像那個畫面,一片天搖地晃,徐堰鈴不疾不徐地張開大傘,乘空輕輕而降。一股冷靜的力度,像身為演員的她,處在角色的危險邊緣,暴烈地舉起舞台上的緊張,末了,又將觀眾的心安穩地放下。看過她在許多作品中詮釋完全互異的人物,也看過她男孩般帥氣的短髮,和女人味十足的長卷髮,徐堰鈴有種特殊的氣質,同時陽剛與柔弱,會是所謂雌雄同體的氣質嗎?也或者,就是一位演員中性的魅力、過渡的能力。 在她獨居的租屋,隨處可見的井然有序裡,依然夾藏著細緻的浪漫味道。她拉著我到一個角度觀看客廳,白色系的餐桌、落地窗、牆與地板,襯映著一方紅色的地毯和厚實的咖啡色皮沙發,溫暖而乾淨。牆上掛著一幅她鍾愛的夏卡爾的《生日》,會心一笑,房子無意間竟和畫有了相近的格局和色調,像彼此的縮影和放大。而這是她工作之外,最常窩著的地方。
-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
藝@CD
回眸一聽 李斯特年三帖補藥
李斯特逝世兩百周年的二○一一雖然已經飄然遠去,但李斯特的身影依然在眾多鋼琴家的精采錄音中向我們招手。就讓我們透過在「李斯特年」發行的齊瑪曼、郎朗與阿瑪德的三張專輯,讓你補補精、氣、神!
-
藝@電影
奧斯卡片搶先看 誰是你心中最佳得主?
奧斯卡熱季即將開始,影迷們總是想知道最後的贏家有誰。在這個二月,難得有多部奧斯卡高呼聲的強片上檔,還有一個根本打著「2012奧斯卡」招牌的影展,推出相關新片;不用等到得獎名單揭曉,影迷們也可先看到這些強片,擬出自己的得獎名單。
-
藝@展覽
微觀世界的藝術靈光
一年一度的「台北美術獎」去年十二月揭曉,得獎作品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此次參賽者平均年齡卅歲左右,也就是一九八○年代後出生的藝術創作者,因此,目前在北美館舉辦的「二○一一台北美術獎」,也可說是呈現台灣「八○後」視覺藝術發展面貌及觀察趨向的一項展覽。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灣海筆子《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繼櫻井大造《蝕月譚─東亞絕望工廠傳奇》整整一年後,台灣海筆子又回來了!這頂帳篷的旅程一直在持續,這回由台灣海筆子成員到日本排練,巡迴日本東 北地震災區演出給福島受難者觀賞,如今又巡回了台灣,到新店的溪洲部落演出。奇怪的劇名中,聲稱「泛YAPONIA」是一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掙扎的土 地,連結了日本災區與台灣都市原住民的離散聚落。 活力飽滿、火花四射的帳篷劇,招數五花八門、題材卻深深扣住土地與底層民眾,聞得到真實的汗水與心的熱度。劇情混合了現實社會議題與神話典故、歷史人物,以不可思議的邏輯串連在一起,組成了介乎夢與真實之間的奇妙劇場,這就是不能不看的海筆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1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夢想家》引燃怒火,文化議題登上政治舞台 「定目劇」定義分歧,公部門與表演團隊期待落差大 紙風車319鄉藝術工程,五年圓夢凝結民間力量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開站,網路評論眾聲喧嘩 舞蹈創作平台湧現,強化策展打造明日新銳 影視娛樂影響看戲文化,劇場獨特性有待美學探索 科技藝術表演成趨勢 ,追求深化更須空間與人才 皇冠小劇場吹熄燈號,表演團隊期許多元展演場所 開發非典型劇場空間,觀演之間營造獨特體驗 原民樂舞戲風潮,現代劇場手法轉化創意傳承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音樂史擷詠 提升應用音樂深度 惜哉壯志未酬 舞蹈鄭宗龍 成功開拓身體新語彙 《在路上》魅力席捲國內外 戲劇蔡柏璋 集編導演於一身 展現新世代劇場票房魅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文化藝術成為公共議題
回顧二○一一年的表演藝術圈,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文建會耗資兩億一千五百萬元製作的國慶音樂劇《夢想家》,引發各界強烈批評馬政府浪費公帑,、文化藝術淪為政治宣傳工具的爭議。此一事件不僅讓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兩個領域,聯手組織「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起「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連署活動,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舉,三黨總統候選人也親上火線,史上頭一遭接受文化界提問。以往被視為邊緣的文化議題,如今登上政治舞台,成為公共議題,然而這只是開端,當《夢想家》話題退燒,新任總統如何落實文化政策,讓「文化立國」不只是口號,文化政策的監督仍須持續。 台北小劇場演出重要據點,經營長達二十七年的皇冠小劇場,因違反建築安檢法而結束營運,也是引人關切的新聞焦點。小劇場空間、Live house和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浮上檯面。公部門如何在公共安全與藝文空間使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提供表演團隊不同樣貌的展演空間,攸關表演藝術的創造力,和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現。放眼未來,台灣由北到南將陸續完成至少十個劇院,總經費超過四百億,當公部門認定現行的劇場空間不合法時,如何蓋出劇場人合用的劇場,更是所有表演團體所殷殷期盼的。 歷時五年,行經三十萬公里的旅程,累積八十萬名觀眾,「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宜蘭員山為起,到新北市萬里為迄,完成了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偏遠鄉鎮的藝術圓夢計畫。這個不靠政府補助,完全透過民間募款與企業贊助等庶民力量造就的新文化運動,除了讓藝術深入窮鄉僻壤,帶給孩子更多精彩回憶,亦為去年的表演藝術界帶來正面的能量。 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定目劇」、「文創劇場」等名詞頻頻出現,只是真正要落實,場地不足、市場過小等現實因素,團隊還是得自己突破難關。另一方面,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想像落差下,劇場是否已經從創作導向轉而為市場導向?看著娛樂性強或主打溫情的劇場製作,在今年的票房均開出長紅,一再加演,這是否表示,劇場的嚴肅文化不再了嗎?這是我們在本期的年度回
-
專欄 Columns
兒女「情」長
我和拙荊,沒結錯婚,沒生錯孩子。因為他們的成長,我們全程參與了,那麼,我們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一種「意義的再生」。教育啊,教育啊,怎麼能不注意啊!我們這些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