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新銳藝評 Review
「神」仍舊在這座你我所居的小鎮
人終究無法擺脫肉身存於真實世界的現實,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隨框架。而虛擬世界似乎是擺脫肉體的一種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說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鎮》並不相信這種可能,因而最後的結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鎮。
-
挑戰邊界
被遺忘的
雖然我總是試圖向團隊中所有夥伴表達感謝,但我卻從來不曾實際進到地下樓層,親眼目睹他們在黑暗中緊湊高壓的工作。《被遺忘的》講述的是為煤炭產業冒著健康和生命危險的煤礦工人,我無意比較劇組和礦工們的工作,但我又開始思考有這麼多人在不為人知的黑暗中工作,而他們的勞動卻如此容易被忽略。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從思索定義中,找到「藝術」
在學校裡,我們學習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但我們想過「什麼是藝術」嗎?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講座於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開講,由哲學作家朱家安帶領學生思考「什麼是」是什麼,再由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林斯諺逐步解析定義藝術的不同方式。
-
新銳藝評 Review
美學再現,或是再現剝削?
在昭示「礦工是『被遺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時,本劇以超現實手法構造的記憶機制,因為脫除了死難的前因後果、硬接了對「特權階級」或「為愛犧牲」的批判,諷刺地使得真實的礦工與現實的勞動,在馬格利特式(Ren Magritte)的巨石山腳雙雙隕滅、徒留星塵。
-
新銳藝評 Review
為慾望服務的分身有術
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
新銳藝評 Review
另一種真實,仍是虛擬化的真實?
《暗黑珍妮》為科技時代的真實拓展提出支持的論調,認為虛擬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仔細檢視其演出,卻隱隱可見與這樣論調相左的論述,此劇也揭示真實也終究是虛擬真實化的結果。「暗黑珍妮」突破了故事中虛擬真實與社會現實的界線,但是突破界線的嘗試也就說明那道界線存在。
-
看戲不忘電影
要不要打統編?
成立公司也有成立公司的困擾,如何在固定週期的補助下有固定水準以上的創作產出,以獲得補助維持基本營運?補助缺口如何靠商演彌補,來兼顧創作與生存,責任與使命?如何符合評審們的期待,逐漸變大又變強?面臨觀眾沒有成長,補助飽和,公司如何營運等等,自由自在的創作與創團初衷都留在了過往的單純美好中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當NJ在日本與舊情人敘舊時,婷婷也在台北與胖子約會。片中特別藉雙方對話突顯出,同一時間在台北是9點,而日本是10點。時間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時、空的複疊,自成一首賦格曲。
-
音樂 網紅雙琴俠
用幽默表現古典音樂的重要
由兩位澳籍台裔的小提琴家組成的網紅搭檔「雙琴俠」,以幽默搞笑風格來展現小提琴與古典音樂的他們,將推出第一次的線上售票演出,內容是兩人加上鋼琴伴奏的簡單組合,但在虛擬的音樂廳裡,他們會利用豐富的道具、燈光,換裝及角色扮演說出古典音樂的重要。他們說:「希望做的是鼓勵人去了解自己、相信與自己愛的東西。在感受深度之外,也希望人們對藝術音樂的想法更開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就是要冒險 一路衝衝衝 不務正業
「貪食德工作室」由編導蘇洋徵與燈光設計魏丞專為主要成員,創作範疇涉及劇場、動漫、廣播、VR等,可說是超級斜槓。因認定有團隊才能成就創作,主創的蘇洋徵埋名不居功,追求著最大幅度的創作自由,靠著對各種類型劇的喜愛與理性分析,在各種領域中衝刺與冒險,「我希望我們的觀眾會習慣,這就是貪食德工作室,『不務正業』就是我們的正業。只要大家都不會覺得無聊,可以一起快樂地創造下一個作品就可以!」蘇洋徵笑著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當代觀點呈現傳統的美與純粹
師承掌中戲國寶陳錫煌的郭建甫,對自己創立的「不貳偶劇」的堅持,來自「師父把手上的東西交給了我,那我該做的就是把美和純粹留下。」雖是承襲小偶傳統,創作題材卻希望能反映當代思考,如《道成》談的是執著,因故未能發表的《垃圾仙島》討論的是居住正義,於10月底演出的《崖山恨》關注的是戰火中的孩童。怎麼從傳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郭建甫笑說:「若要歸類的話,我大概會說我是掌中戲的新古典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高雄唱起
2019年以《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打響名號的「唱歌集音樂劇場」,是扎根南方高雄的團隊,藝術總監詹喆君在國外學成後,毅然放下美國的劇院合約,返鄉「唱歌」。一路走來,從點唱機音樂劇到原創音樂劇,雖然持續開發不同題材而未見明確分類、路線的創作脈絡,但詹喆君以「希望走出劇場的觀眾都能夠得到幸福、滿足」為目標,堅持「把當下的製作做好」,或許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有計畫的計畫!
-
音樂
捌號會所三大計畫 虛實相輔搭建國際鏈結
「當代音樂不是斷代史,它會往前走、也會成為歷史,這是沒辦法切斷的脈絡。」長年致力於當代音樂耕耘的作曲家林芳宜有感於此,於2013年創立民間團隊「捌號會所」時,即以整合國際網絡資源、建立台灣音樂家支持系統為核心,在人才培育、藝術創作與演出製作等面向,皆有優異的成果。疫情期間,團隊即使面臨國際交流的窒礙,仍以音樂錄像、藝術節、展示平台三大計畫,連結線上與實體推動作品的研發、演出,在對台灣觀眾呈現的同時,更藉機推向國際。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千里追風(上)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千里追風(下)
事實上,楊導在美國過世那天是6月29日,不是6月30日,因此家人並沒有把他的骨灰灑向海裡,但過世那天對太平洋西岸的我而言卻是6月30日。我現在站在Santa Monica海邊,面對太平洋一陣陣颳來的海風,我寧可相信楊導在此風中飛揚,從未消失。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從小四到南峻,再到洋洋
我們漸漸從小四的年歲活到楊德昌拍電影的年歲,即將活到《一一》裡南峻的年歲。大歷史依然無法左右,小歷史依然掙扎以求見證。《一一》裡的時代痕跡也許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更不起眼,因為離我們太近,但其陰影卻彷彿更濃郁那是中年的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導演如是說之三
疫情如何讓《一一》成為《一個人的一一》
「相見不如懷念」是我2017至19年度演出的《聊齋》的主題,封箱之後,當我還在想《一一》該怎麼創作,世界迅雷不及掩耳的改變,作為千萬人中的個體,我只能「接招」,但回心一想,「招」字可圈可點,它不就是主動精神的體現?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人工智能非萬能 找出我們與AI的距離
歷經疫情的震盪與回緩,兩廳院之前中斷的「好哲凳」系列講座終於重新啟動,於10月8日造訪了台北市的麗山高中,由張智皓、朱家安兩位講師與同學分享「AI值得我們擔心嗎?」面對從網路社群媒體到現實生活處處可接觸到的AI,講師們透過生活中的範例讓同學領會AI的構成方式與運作邏輯,並指出其背後的倫理課題,以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同學重新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從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會自處的生活方式。
-
音樂 跨年、跨界、跨時空
擊樂劇場《木蘭》再突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35周年的壓軸節目,推出該團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睽違5年的4.0的版本歷經不斷突破,象徵著對夢想的追求與提升,在歲末年初之際,將於北中南展開為期3週10場的巡演。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導演如是說之二
最初對《一一》的劇場想像與設計
「口述影像」是時下很多電影、戲劇、舞蹈甚至美術館會提供給「失明人士」的服務,目的是讓失去視覺的人士,也能透過影像的描述,刺激他們的想像,達致身歷其境的感受。我將利用這種技術,建構可以藉此與楊德昌導演的視野來對話的一次戲劇經驗。這個對話包括:電影導演跟舞台劇導演有一雙怎麼樣不同的眼睛,以致他們看到的過去、現在、未來有什麼差異?又有什麼類同?